第41章
焊接比赛
章师傅嘴里叼的半根烟“啪嗒”掉在地上, 他赶紧招呼自家徒弟:“快带我去看看!”
林叙一直在章师傅旁边,听到这话也跑过去看了。
南江厂说大也大, 一个厂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说小也小,一听说有比赛,不少人都丢下手中的活计去看了。
厂里是接到了大订单,可不是所有人都有得忙,造散装船的师傅们忙着学技术研究规范,造油船客船挖泥船的可没有那么忙。
等林叙一路小跑到了船坞,比赛场地附近早已人山人海。
日子国以前把海城害成那样,如今还要过来和他们比技术, 厂里不少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这次一起比赛,厂里技术一流的师傅们都踊跃报名, 只想在和日子国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场地外群情激愤, 林叙心里却暗道不妙。
70年代依然是日子国造船最强劲的时期, 中东战争后,日子国造船业跃居全球第一,爱知造船厂、长崎香烧造船厂和有明浩造船厂并称三大造船厂,而这次来南江的正是长崎的造船厂。
章师傅嘴上承认自家技术不如人, 可心里当然是期盼厂里的技术能赢过小日子。
然而,比赛开始之后,日子国和南江厂的师傅们各自完成了对船体的焊缝,焊枪滋滋作响, 焊花飞溅, 一阵忙碌之后,厂里请来的国外专家对焊接点进行质量验收, 最终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怎么可能?”
他们最出色的那批焊接工人,焊缝的不合格率居然是日子国技师的五倍以上!
国外专家坦诚道:“这样的焊接技艺,是无法通过劳氏的审查标准的。”
听到这花,工人师傅们脸上既有惭色又有不服,他们造船造了不少年了,自认技术不如旁人,怎么就这么输掉了呢?
可专家的意见他们没法反驳,这是厂里请来的欧洲专家,和日子国那边不穿同一条裤子,没必要在一场焊接比赛上和日子国沆瀣一气。
章师傅也跟着叹气。
他是厂里的老师傅,今天参加比赛的好几个师傅都是他的徒弟,徒弟们比输了,他这个师傅脸上自然也没光。
输给了日子国人,厂领导那边恐怕也有意见。
他们偌大一个南江厂,难道就没有谁技术上能胜过日子国人?
刚进厂那两天,日子国人脸上都是谦卑之色,可在察觉到南江厂技术落后、焊接比赛中己方更是大幅胜过南江厂之后,那几个日子国技师脸上的表情,简直叫人想上去挠一把。
章师傅正这么想着,就见身旁的林叙拿起了焊枪:“章师傅,我能试试吗?”
林叙这个时候拿焊枪,章师傅其实不太高兴。
林叙到厂里之后待他们老员工都很客气,在他想象中,大学生多少是有些傲气的,可他在林叙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相反,对方比厂里自诩文化人的那几个干事接地气多了,那些人还不是大学生呢!@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可拿焊枪得合时宜,现在是练手的时候吗?
日子国那几个技师正挂着嘲讽脸呢。
其中一个技师正和同伴捂着嘴说什么,他的同伴也朝林叙的方向看了过来,后面那人问了厂里的翻译,明白林叙是来实习的大学生之后,那个日子国技师脸上的嘲讽意味更浓:“华国人真是懂礼貌,在我们日子国,新来的后辈可不敢随意动前辈的焊枪。”
“小林,现在不是试的时候。”章师傅提醒道,“别叫日子国人看了笑话。”
“也许这位师傅有更好的技术呢?”日子国的一个技师站出来,“想再比试一次的话,我们可以奉陪。”
“小林!”
章师傅已经有些急了,林叙却已经发动了焊枪,一阵火花之后,他焊缝的那个部分已经完成了。
“小林是我们新进厂实习的大学生,他对造船的方方面面都有好奇心,年轻人嘛。”章师傅一边解释,一边朝林叙使眼色,示意林叙把刚焊好的部分放下,别给日子国人揪住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章师傅不停找补,可日子国人已经瞅准了机会再羞辱南江厂一波。
“不用担心,大学生的求知欲让我们十分敬佩,但我们也想了解华国大学生和我们日子国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我们新进厂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焊接技术。”
说话时,日子国人用词很客气,可眼神中的倨傲却瞒不过人。
可就在他话音落下的那一刻,欧洲专家却发出了一声轻呼:“这是完全满足劳氏标准的一条焊缝,相当出色的技术。”
章师傅愕然看向林叙。
这一瞬间,他怀疑欧洲专家说的是其他人,而不是这个进厂之后不肯好好待在人事部,而是到处闲晃溜达的小林。
虽然他听说过,林叙把厂里能让外人动手的部门都逛了一遍,可他真不知道,大学生还懂焊接?技术能赶得上日子国人?
这怎么可能呢?
说实话,输给日子国人章师傅心理上不好受,可他是能够接受这个现实的——现在他们技术确实不如人,要是比日子国人强,何必请日子国那边的船厂过来指导呢?
可林叙只是一个年轻大学生,一看他那样子,估计连实操的机会都没有多少,怎么会赢过日子国人呢?
章师傅心里刚闪过这种想法,日子国的技师先冒了出来:“也许这只是碰巧,他再焊一条的话,我才相信他的技术。”
林叙还没说什么,章师傅的徒弟们却忍不住了:“凭什么?合着我们只能输不能赢呗?”
“符合标准不就行了,还得再焊几次?”
章师傅目光看向林叙,林叙默默点了点头。
焊接这门课,他在学校学得很认真,这门课不止他们专业上,机械工程专业也上,他们专业安排的课程没有机械工程多,林叙会偷偷去蹭机械工程的课,虽然焊接机器和焊接船体技术上有差异,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事实上,船厂一线负责焊接的都是技术工人,他们这些大学生进厂之后负责的通常是造船领域更“技术”的一面,再锻炼两年可能就走上领导岗位了,留在一线的很少。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焊接他们要学,却不是多么重要的一项本领,会就行了。
可林叙属于那种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而且焊接本身也是值得探索的,他们船舶专业还涉及水下焊接这种难度相对高的技术,林叙有事没事就会去陈明峰那里翻杂志看,他一边研究海外焊接技术的新探索,一边自己尝试去焊。
练得多了,加上他自身也有一定的技术,慢慢就练出来了。
他们学校的焊接装备不如南江厂,到了南江厂之后,林叙就像老鼠进了米缸,他在厂里见了什么都想摸一摸,看到好的装备就想带到学校去。
长崎造船厂的技术革新林叙就在杂志上看到过,说长崎厂曾经向西方引进焊接取代铆接的技术,助力自身造船技术大幅提升。
日子国的技师要求他再焊一次,林叙没有拒绝,这就是他来实习的目的,他才不乐意从早到晚喝茶看报纸,喝茶看报纸至少是几十年后的事,对现在的他而言还太早了。
林叙又焊了一次,结果还和刚才一样tຊ。
日子国技师换上了垂头丧气的表情——刚刚他们还推出了一位技术能手和林叙比试,可经过欧洲专家的判别,林叙的得分居然更高!
“小林赢了!!”
南江厂这头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倒不全是因为林叙赢了,而是——至少在符合劳氏标准这条要求上,他们不必低声下气求日子国人。
南江厂师傅们也算见多识广,和苏联人打过交道,和西方人打过交道,他们不介意找这些国家学技术,而找日子国的话,他们心里总觉得不得劲。
都知道日子国人奸诈,谁也不知道他们过来是诚心诚意教技术的,还是怀有其他目的。
“小林你可真厉害!”
“学校还教这个吗?”
华洋和王宁琦听到消息赶过来,就见林叙被一群工人师傅围在中间,师傅们脸上红通通的,手拍着林叙的肩膀,全没有他们刚进厂时感受到的那股隔阂。
他们年轻,又是大学生,工人们嘴上不说什么,心里上和他们却是有距离的。@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可这会儿,林叙就像南江厂自家人似的,被师傅们夸了又夸。
“林叙厉害啊。”华洋感慨道,“要不咱俩看看林叙最近学到了什么?老在办公室坐着也不是办法。”
华洋带来的小说书都快看完了,报纸上的新闻千篇一律也没什么意思,他俩见林叙成天跑来跑去,也想学着林叙在厂里各处看看。
两人想好了,每天上班该干的事干了,就去找领导申请下班组。
就算实习结束了厂里不给高评价,那也不是他们的错,是厂里先给他们安排到了不合适的部门。
反正先找系主任闹去。
华洋从小在交大长大,早就知道陈明峰是什么性格,陈明峰特别尤其的护短,更重要的是,南江厂现在的厂长就是交大出身的,属于他们的学长。
华洋怀疑,最近厂长的关注点大概都在新建的两艘船上,根本不知道他们这批实习生是怎么安排的。
当然,可能在安排工作的人事处眼里,人事组织是最好的岗位,不用下基层吃苦,对他们这群还没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最合适。
……
总而言之,新来的大学生焊接技术一流的消息在南江厂焊接师傅当中广为流传,相比日子国人,年长的师傅们更愿意找林叙教技术。
林叙立刻变得忙碌了起来。
不过他也因此在南江厂拥有了更多自由,他可以随意去各个车间围观,还有幸观摩了目前计划建造的两艘船的图纸。
不夸张地说,在海城这个地界,甚至在当下的国内,“世沪”和“世谊”两艘船所拥有的就是最先进的图纸和技术,林叙过来的时机刚刚好,他是交大学生,南江厂上下有不少建国后的交大毕业生,借着小师弟的名号和伪“焊接大师”的称呼,技术员们一点也不介意他这个外人过来。
“你毕业之后就来南江厂呗,离家又近,待遇也不错。”一位64年毕业的师兄提议道。
他发现林叙脑子转得很快,几人讨论图纸的时候,林叙在一边围观,不管他们说什么,林叙脸上都不见迷茫,甚至能够立刻接过话。
他口中的一些技术,几位技术员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看到林叙的表现,交大毕业的几位老师兄也挺高兴,高考的停摆对他们船厂也是一种打击,举个例子说,他们厂长是53届的毕业生,建国之后交大最早的一批学生,在他之后,54、55到60年的毕业生都是各家船厂的领导层,再往后到66届则是技术主力和中层干部,但66年以后,厂里的技术人员就断代了,他们也盼着能有新的毕业生加入南江厂,为造船事业添砖加瓦。
林叙表现出色,说明这一届大学生整体还是很优秀的,高中教育的缺失并没有对这一届造成太大的影响。
师兄们估计,厂长现在正忙,顾不上除了两艘船以外的其他事,不过林叙人既然到南江厂来实习了,厂里无论如何不能把他放走。
船王的两个订单完成了,南江厂要做好承接其他海外订单的准备,还得继续技术升级,留下林叙这种技术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第42章
回来的意义
“小林, 吃了没?”
“吃过了。”
早上林叙刚到船坞,工人师傅们就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
南江造船厂的伙食不错, 吃得好,也能吃饱,最重要的是——他们实习期间可以直接领粮票,不用自己花钱。
林叙甚至领到了一份劳保用品,都是厂里员工的福利。
……
学习焊接的事告一段落之后,林叙又来看造船了。
除了两艘出口船的订单外,南江厂还有其他几种船型在建造中,一艘船从设计到出厂动辄几年,林叙的实习期满打满算也不过一个多月, 他自然没机会窥探一艘船建造的全貌。
不过因为各艘船的施工进度不同,他有幸观摩了材料切割、焊接、设备安装调试的过程,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林叙也看得激情满满。
对林叙而言, 这就是他的实景课堂。
都说课本上的知识要应用于实践, 可书本和实践毕竟有距离,如果不亲身体验一下船厂的日常运作,他灌满大脑的知识点还真不知道该用在什么地方。
都学船舶了,不把船认识透怎么行?@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从某种程度上说, 林叙来得很巧,他目前体验到的,是南江厂斗志最高昂的状态。
在他们77届学生来实习之前,南江厂为承接出口船订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技术部绘制的图纸、翻译的劳氏规范和日子国的舾装标准, 工人们积极学外语, 质量科订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工艺科则编制了各种工艺规程……只是各项翻译好的标准和规范, 就让林叙大开眼界。
据说,南江厂早在清末建厂之初就有自己的翻译馆,邀请和培养了不少翻译家,现在虽然没了,可底子还在。
来南江厂之后,林叙更确定——他在焊接上确实有些基础,刚上焊接课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他上手比其他人更利落,动作快,焊得也比较准,他自身又是那种爱琢磨的性格,有空跑机械系去焊,对照杂志描述的新技法焊。
南江厂工人们焊接的时候,林叙也没有闲着,不管怎么说,厂里的设施比学校还是丰富多了。
林叙经常一看资料就是一整天,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吃。
客观来说,虽然他们船舶系的课本知识已经比较全面了,但和造船的实践相比,还是不够深入。
当然,如果不是在课堂上打的基础,林叙也很难熟悉船的建造流程,去哪儿只会是睁眼瞎。
林叙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他实习期都快结束了,“世沪”号才完成了装配平台的建造,还没有正式开工。
“这有什么好遗憾的,等你毕业了,这船肯定下水了,你到时候直接来厂里看就行。”
“就是。”
“别我来了船已经去大西洋了。”
“那也是好事啊,说明咱们按时按质完成了建造。”
一想到船建成时的场景,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
林叙来实习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给南江厂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前几天,厂里一条船的测深仪出了故障,都以为是工人的安装出了问题,可排查来排查去,故障还在,就是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儿。@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而莫名其妙地,那天林叙刚好在,他就提了一句会不会是换能器出了问题,工人们下水一看,他居然真的说对了。
不是安装的问题,就是厂家的问题!
林叙狠狠挨了一通夸,对此他表示,他这真的是误打误撞,他以前看过相关报道,那篇报道刚好提到了换能器的故障。
南江厂现在用的换能器还是进口的,因为厂里现在有一种“外国更先进”的氛围,机器出了问题,工人们都习惯于先找自己的错误。
然而,谁都不清楚,眼下在造船行业处于领先的“日子造”并不代表着百分百的高质。
国内厂家遇上技术标准不足,会加强度加班加点,发挥主观能动性跟上质量与技术标准,日子国那边的做法是,跟不上标准,我就偷偷修改数据降低标准,反正又不会被发现。
就算被发现也没关系,鞠两个躬就行了。
神户制钢、IHI原动机、三菱电机、小林化工……日子国的造假企业林叙数都数不过来。
值得一tຊ提的是,IHI还是日子国第一艘LNG船的生产厂家,属于眼下国内船舶业根本达不到的存在。
林叙不清楚,究竟是7、80年代日子国已经熟练掌握数据造假技术,还是经济进入停滞的30年期间,企业方面已经失去了继续革新、继续向上走的动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闯祸后人遭殃,日子国造假的问题到新世纪以后才会逐一爆发。
后人要背的锅,和眼下一片欣欣向荣,并在十年后扬言要买下美国的既得利益者们有什么关系呢?
……
总而言之,这次实习林叙收获满满,南江造船厂也对他的表现挺满意,在他的实习考核上打了个“优”字。
陈明峰夏天去市里开会,刚到门口,他就被南江厂的一位科长拦住了。
陈明峰一开始不明白对方要做什么,对方和他寒暄着寒暄着,忽然提到了这次派去南江厂实习的大学生。
一听到“实习”两个字,陈明峰耳朵默默竖了起来。
是这批学生的表现不好,人家厂里到他这告状来了?
陈明峰内心有些忐忑。
77届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对这批学生的能力,他这个系主任是很信得过的,这批学生的表现如果有问题,陈明峰就得回系里开会,反思一下目前的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实际生产的需要了。
不管怎么说,如果学生表现不行,他这个系主任脸上也没光。
陈明峰定在原地听了好一会,才明白人家是夸他们交大的学生表现好。
他本以为这是礼貌性的称赞,随口夸一夸而已,谁知对方居然提到,他们这批学生里有个焊接高手。
“水平相当不错,不比那些日子国的技师差。”
“我们厂里的工人都夸他有本事呢。”
陈明峰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那科长却又道:“换能器你知道吧?进口货,买一个真不便宜,要是咱们自己掏钱换,又得花一笔钱,他发现是厂家的问题之后,我们厂去找生产厂家谈判,叫厂家免费换了,还赔给我们一笔钱。”
“你说的……是我们交大的学生?”
不会是说别人吧?
陈明峰可以确定,造船系的教学没有这么深入。
陈明峰这么质疑,对方反而不高兴了:“我还能骗你不成?你自己的学生你不知道?”
陈明峰:“……”
他还真不知道。
系里只是放了一批学生出去实习而已,目的是叫学生了解船厂的工作,以便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罢了。
对方说完之后,陈明峰心里过了一遍去南江造船厂实习的学生名单:“是林叙?”
“就是小林!”
“陈教授,等林叙大学毕业了,我们厂肯定是要他的,你可得替我们看着点,别让他被别的地方给抢了。”
交大学生进船厂,优先进的自然是距离最近的南江厂,这一点南江厂方面根本不需要担心。
自家学生被夸,陈明峰心里挺高兴,他之所以猜那人是林叙,是因为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在整个船舶系,林叙的进步可以用神速来形容。
系里的老师们经常夸他,说他有学这个专业的天赋,本人又特别吃苦耐劳,一看就有往多面手发展的潜质。
本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杂志,林叙看得也特别积极,在课堂上答题时,他能发散思维,联系书本上没有的理论,这些都是他个人在课外积累的。
回系里后不久,陈明峰陆续收到了各家船厂发来的77届学生的实习表现。
这批学生很优秀,陈明峰心里是清楚的,不过各单位给出的实习表现还是出乎了他意料,表现一栏满满当当全是好评。
正好系里开学前开了场会,陈明峰就把表格发给老师们看。
“咱们这批孩子确实不错。”
学生们的实习表现,老师们都仔细看了。
现在社会上的单位比较少,他们船舶系统数来数去就那么多单位,学生将来会分到哪儿,老师们基本上都有数。
各个单位可以直接对学校提要求,学校也会针对性地侧重于某个领域的教学,或者直接改变教学重点。
换句话说,实习和就业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等开学了咱们再问一问,看学生对哪个方向感兴趣。”
“大连船厂最近在造‘长城’号吧,等卫强他们回来了,我要好好问一问。”
一个暑假没见学生,老师们心里也有些想念。
……
林叙自然不知道,自己的优秀表现已经传到系主任耳朵里了。
离开南江造船厂这天,厂里人把他们几个分过来的大学生喊在一起吃了顿饭。
南江厂也有很多年没进大学生了,不管是林叙还是华洋他们都表现得很优秀,一看就是踏实上进的好学生。
“以后放假或者学校没课的时候,你们都能过来转一转。”章师傅喝了点酒,脸上红扑扑的,“虽然咱们现在的造船技术不如人,也接不到国外的单子,可我觉得,只要咱们造船的这些人心还在,咱们肯定能造出更大、更漂亮的船。”
“那当然。”章师傅的一个徒弟道,“我从前焊缝是不行,最近已经练上来了,厂里说了,我要是攻克什么技术,就让我当模范。”
“造了一辈子船,出去也不会干别的,你们都不知道,我看着外国人在那挑挑拣拣,说我们这不行那不行,我心里多难受。”
南江造船厂在行业里也算是龙头老大,从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建国后拿了那么多行业第一,就算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厂子和工人们都在坚持开工,这些都是厂里人的骄傲。
自己的骄傲被人贬低,谁心里会好受?
不过这些老师傅们也只有喝酒之后才会吐露心声,其他时候,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以前厂子的发展确实有障碍,现在障碍已经被清扫了,不就是落后吗?
落后就要挨打,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奋起直追。
老师傅们倾诉的时候,林叙、华洋和王宁琦都没有出声,这一刻,林叙想到了陈明峰在班会上对他们说过的话。
作为一个重生者,他相信眼下师傅们许的愿望能够实现——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未来。
而不管是陈明峰,还是南江厂的工人师傅们,他们都不知道未来,对他们而言,未来是模糊的,是需要他们一点点去探索的,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目标究竟能不能实现。
如果林叙现在透露,在4、50年后,他们会有三艘航母,有LNG船,有豪华游轮,有全球第一的订单量,胜过了他们在东亚的邻居,技术壁垒也在一点点被突破,恐怕在场所有人都会用看傻子的眼神看他。
可正是这么一群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偏偏把处在黑暗中的船舶业给带出来了。
林叙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因为他很清楚,不管他有没有回到70年代,这个国家的船舶业都是在一直向前的——不仅是船舶业,其他所有行业都一样。
所以他不需要改变世界,没有他,世界照样在前进,但他却有幸回到这个一切都在变化的年代,看着这个世界越变越好。
哪怕只是作为旁观者,哪怕只发挥作为小螺丝钉的一点作用,林叙也会发自内心感到高兴。
第43章
回学校
实习一过, 林叙的暑假也没几天了,华洋倒是趁着没开学回了趟家, 宿舍里只剩回不成家的林叙和王宁琦大眼瞪小眼。
“咱俩明天出去玩玩呗。”王宁琦提议道。
“行。”林叙一口答应。
“那上午出去逛,下午到体育馆打球?”
林叙比了个OK的手势:“后天我要在宿舍睡一天。”
“太热了,宿舍能装风扇就好了。”
暑假过后,气温已经没那么热了,南江造船厂宿舍里有风扇,风扇吹着,林叙觉得夏天好捱多了。
学校宿舍虽然一个夏天没有住人,却依旧有些闷热,他和王宁琦穿着汗衫, 用扇子不停扇风。@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坐久了,林叙渐渐觉得没那么热了,实习结束之前, 他从船厂借了些资料回来看, 南江厂的图书室资料很全, 其中不仅包括船舶相关的资料,还有一些南江厂过往造船的图纸。
林叙和师兄们一开口,师兄们就借了,从某种程度上说, 交大学生的名号相当好用。
反正都是已经造过的船,南江厂也不担心资料会外泄。
“你怎么还在看资料,不累吗?”王宁琦刚刚tຊ出去了一趟,一进门, 他就给林叙塞了一根棒冰, “吃一根,解解暑。”
“谢了。”棒冰已经有些化了, 林叙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啃完了。
林叙在看书,王宁琦便也拿书来看,这次外出实习,有收获的不止林叙一个人,也包括他和华洋。
宿舍窗户开着,有一丝风从窗户飘进来,宿舍里静悄悄的,林叙和华洋都沉浸在书里不说话,只有遇上问题的时候会讨论两句。
这次因为进了船厂,他们在课堂上遇见的一些疑惑有了答案,提起“世沪号”和“世谊号”两艘船,王宁琦也有很多话要说。
王宁琦虽然没有亲眼见到日子国技师的傲慢,但他可以想象那些人的面孔,章师傅所说的话,他在大学里已经听老师们说过很多次。
但他和南江厂的师傅们一样坚信着,前途是光明的,只是道路有些曲折。
……
第二天,林叙和王宁琦一道去学校附近的百货商场逛了逛,买点下半年要用的东西。
学校里也有小卖部,但小卖部里卖的东西要比外面贵,他们这批学生没什么钱,就专挑便宜的买。
林叙给家里人买衣服会买贵些的,他自己就随便买买,他不怎么在乎形象,头发剪得短,穿着也很朴素,反正以后他的工作也不是坐办公室,都要跑现场的。
王宁琦和林叙各买了一双鞋,林叙新买了一双适合跑步的运动鞋——下半年他必然要参加运动会的,他在班长那边都挂过名了。
林叙天天跑图书馆自习室,虽然活动范围很狭窄,但运动量一点也不少,他去船厂实习穿的那双鞋有点闷,特别是天最热的那几天,他人站在船坞上,太阳照得船坞发烫,林叙觉得双脚特别不舒服。
现在的运动鞋是那种很老式的网鞋,颜色也没什么可选的,要么黑要么灰,用后世的目光看,确实土得不行。
他俩一照镜子,鞋子灰扑扑的,他俩的脸也黑得发亮,这个夏天晒得太狠了。
他和王宁琦发挥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价格砍下来了一点——虽然这钱很快被两人花去吃牛肉面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省下比省不下好得多。
“外面的面就是好吃。”王宁琦感慨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学校食堂的伙食比家里可好太多了,他现在居然觉得不好吃了。
“今天他们该回来了吧?”林叙道,“都快开学了,再不回来就赶不上第一周的课了吧?”
“太慢了他们。”
他们这批去南江造船厂实习的当然离得最近,可他们系也有去武昌船厂和镇江润州船厂的,距离也不算太远,按理说是该回来了。
林叙和王宁琦倒不是真嫌其他人慢,而是他们俩在宿舍太无聊了。
“下午打羽毛球还是乒乓球?”
“乒乓!”
林叙果断选了乒乓,因为他有种预感,今年那群家伙很有可能又会找他报名!
林叙倒不是不想拒绝,但丰富的经验早已证明,拒绝这事毫无作用。
没有空调的年代,体育馆里也有些闷热,林叙觉得打乒乓球刚刚好,羽毛球的话,运动量太大,他担心自己会晕过去。
对此,王宁琦表示:“船舶系短跑王会晕?我不信。”
林叙:“这位同学,请不要给我取奇奇怪怪的外号。”
去年林叙首赛不久后就败退,因为他别的技术没有,只知道抽球,偏偏他的准头又不太足,抽着抽着球就会脱离球台,对手都不需要怎么动就赢下了一局。
两人对战了两局,林叙发现,王宁琦技术居然要比他好:“你怎么不主动报名?”
“我是打大球的好吗?”
林叙仔细一想,也是,篮球场和足球场一直都能看到他们班男生的身影,但他依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真相:“去年篮球赛你们没进决赛吧?”
王宁琦:“……”
他于是摆出一堆道理,强调机械系招来了一群莽汉,试图以身体的力量冲破他们灵巧的技术云云:“篮球是一项讲究技术的运动……”
林叙:“我学过《孔乙己》,谢谢。”@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王宁琦对林叙的态度相当不满,在之后的三局中,他毫不留情地给林叙剃了光头。
林叙决定了,今年的运动会上,他一定最大声地向班长介绍王宁琦的乒乓球实力。
……
这天晚上,宿舍依然只有王宁琦和林叙两个人,不过第二天开始,其他同学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卫强回得最晚,让林叙佩服的是,他回来之后居然没有休息,先去宣传部帮忙了。
又是开学的一年,开学之后,79届的大一新生成为了交大校园的一份子。
到这时候,已经没有人担心高考政策会有变动——高考考卷一年比一年正规,每一年的作文题也成为报纸上热议的话题。
而今年的高考语文和往年有不同,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根据一篇名为《第二次考试》的短文改写作文《陈伊玲的故事》。
78年的高考作文则是缩写短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去年相比,这一年的作文题明显变柔情了,主人公是一位教授和参加音乐考试的女学生,文章里有《蝴蝶夫人》中的独唱曲,有意大利歌剧这样的词汇,放在几年前,这些资本主义的内容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全国性的大考里。
事实上,林叙他们看新入学的学生也会发现,新一届的大学生要比他们更开放些,他们无论穿着还是思想都有些保守了。
交大校园里也渐渐开始充斥活跃的气氛。
别的林叙感受不到,但学生们参加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的热情确实更旺盛了。
……
等他们船舶系全员实习归来后,系里照常办了一场交流会。
同学们实习的船厂遍布天南海北,可以说,有港口的地方就有船厂。
卫强带来的是有关“长城”号建造的消息,和南江厂一样,大连厂那边也邀请了日子国的专家和技师,“长城”号的建造速度要比“世沪”和“世谊”两艘船快一些。
卫强介绍了“长城”号船体成型时面对的问题,比如艉段合拢工艺的改进,还有喷漆时面临的困难——那些漆把工人们的眼睛熏肿了,手指也因为连天的劳作泡烂了。
卫强自己在矿上工作过,自然明白三伏天钻在船舱底下有多么难熬。
他讲的时候都哭了,班里不少感情丰富的同学也跟着哭了。
和南江厂的工人一样,大连厂的工人也是抱着造好出口船的意志去奋斗的。
当船驰骋于大洋之上,功劳簿上会有他们的名字。
去羊城实习的同学则介绍了华南线客货船的建造情况,这艘船和改开后加强与宝岛的联络有关,是一艘往返于琼岛、宝岛与羊城的客货船。
有载客性能的船只,必然要考虑到舒适性,这艘船的螺旋桨设计和适航性都是国内的先进水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之初,这艘船就把安装中央空调纳入了预算。
“中央空调”四个字一出,班里“哇”声一片。
现在他们连风扇还没享受到呢,至于中央空调,大家都不敢想象吹起来会有多舒服。
至于后来说的茶座酒吧之类的,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因为酒吧茶座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太过遥远。
酒,他们通常喝散装酒,偶尔能喝点光明啤酒都算奢侈了,至于茶,就是散茶叶泡的茶,一把茶叶下去泡一搪瓷缸,中间不停加水,能从上课喝到晚上睡觉。
可以想象,羊城造船厂的这艘船会卖出多贵的船票。
各个船厂的设计侧重点不同,羊城造船厂就在近几年接到了不少客船订单,因为自1月开会以来,深城和港岛、鹭岛和宝岛那边的联系日益紧密,有旅客自然有造船的订单。
之江省也一直有造客船的计划,因为省内的岛屿多,要加强岛民和内陆地区的交流往来。
“我在想——”在讨论的最后,华洋忽然道:“我开始对我们的造船事业有信心了。”
从78年2月入学以来,船舶系接收到了不少负面消息,和国外的造船差距自不必说,国际船舶市场的萎靡他们这批学生也是知道的。
可不提船王下发的订单,从客船建造的消息就能看出来——
“咱们国家有那么多人,大家不可能一直过一天赚一两块钱的生活,等条件好了,等咱们赶上苏联,赶上韩国,咱们船厂的订单肯定接都接不完。”
有人不同意他的意见:“咱们什么时tຊ候才能赶上韩国?”
韩国创造的“汉江奇迹”国内也有所耳闻,韩国的人均GDP从80美元增加到1600美元,涨了足足20倍,这是现在国内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他们才多少人?咱们有多少人?他们有多少领土,咱们有多少领土?”
华洋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咱们国家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有9亿块了。”
不少人觉得华洋太自信,他这样根本就是在妄想,林叙却在后排用力给他鼓掌。
“谢谢林同学的支持。”华洋一点不觉得不好意思,他甚至点了林叙的名。
卫强他们朝林叙眨眨眼,虽然觉得华洋想象中的生活太过美好,不太符合现实,但大家毕竟是同一个宿舍的,他们还是很配合地给华洋鼓了鼓掌。
第44章
来信
经过了一个暑假的实习, 林叙肉眼观察着,他们班同学都成熟了不少。
外表上和心理上都是。
皮肤白的女同学都在一个夏天的跑上跑下中晒黑了, 不够白的同学——整个人直接晒成了煤球。
去羊城实习的同学对螺旋桨起了兴趣,最近在研究螺旋桨的生产工艺,桨叶怎么设计,选择怎么材料,叶片的铸造和叶轮的组装……小小一个螺旋桨,就包括了模具制作、加工和涂装诸多过程。
林叙和卫强他们也跑过去凑热闹了。
几个人商量了一番,干脆组了一个兴趣小组,想自己设计螺旋桨试试。
在设计船用螺旋桨时,要考虑螺距, 要考虑它的推进原理,即使这只是造船中的一个小领域,所涉及的知识点也相当丰富, 林叙他们为此找来了一大堆资料。
去羊城实习的同学名字叫齐宏, 和林叙他们不是一个宿舍, 不过都是一个班的,关系自然不会差,这个兴趣小组原本只有四个人,组着组着规模就大了, 到正式开始设计的时候,已经有十来个人加入了。
“咱们得先确定主机马力和转速。”
羊城造船厂最新设计的客船采用的是国产关刀型螺旋桨,不同于国外楚斯特B型螺旋桨,这种螺旋桨能够有力推动航速, 在沿海渔船上应用颇多。
不同类型的船舶使用的螺旋桨不同, 设计必然要满足实际的使用,鉴于目前条件有限, 小组的同学们果断使用了图谱设计法。
这是国际上常用的螺旋桨设计法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环流理论设计法,这种设计法对工艺的要求太高,而且方法复杂,羊城造船厂这种大船厂暂时都没有使用。
对林叙他们来说,画图都有难度。
小组的几人围坐成一圈,看向黑板上画着的图谱。
华洋推了推林叙胳膊:“他们设计潜艇那个组,你是不是也报名了?”
林叙轻轻点了点头。
华洋一脸“我就知道”的表情:“哪里都少不了你。”
暑假实习那段时间,林叙就像峨眉山的猴子似的,从这儿跑到那儿,人事处有发给他们这些实习生的通知,他一时半会都找不到林叙,对方前一秒还在船坞,后一秒就到车间了。
顶着炎炎烈日去找林叙的时候,华洋内心忍不住感慨,南江厂还是太小了,根本关不住林叙放飞的心灵。
林叙:“……其实我还参加了别的小组。”
华洋:“……”
快闭嘴吧。
他简直无话可说。
事实上,他和林叙暑假一起跑去南江厂实习之后,林叙的大名都传到他家里人耳朵里了。
华洋承认,他不是班里最勤奋刻苦的那批学生,可他的表现也算不上差吧?
但有了林叙这个模范在,华洋立刻就成了家人口中的反面例子——华洋甚至觉得,是因为林叙这个名字好记,他家里人专门指着林叙念叨他。
这个年代没有所谓卷王的概念,否则华洋一定会狠狠揪住林叙的衣领,让他别再卷了。
“还有什么小组?”卫强和王宁琦都转过头,默默看向林叙。
华洋一副“我受不了你们的表情”,却以最快的速度举起手:“不管什么小组,都加我一个!”
……
黑板上的图谱是日子国的AU型螺旋桨图谱,对图谱进行应用后可以得出螺旋桨的基本参数,几人一边画图,一边在纸上写出密密麻麻的公式,填下不同半径处的螺距系数,几人最终设计的是一个四叶形的螺旋桨,正在对它的叶片要素进行分析。
小组不同成员分工不同,林叙在做的是螺旋桨剖面型值表,他要往表里填不同的数据。
只要是没有课的时间,小组成员们就聚在一起互相讨论,他们做的是某种单一的螺旋桨的设计,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几人思维也会慢慢发散,从单一的螺旋桨型号引申到其他型号的螺旋桨。
系里一位老师还过来观摩了他们的讨论。
“不如你们也做一个AU型螺旋桨和楚斯特B型螺旋桨的对比?”老师建议道,“要做就往深了做,还有咱们国内研发的关刀型,我给你们找找资料。”
几人:“……”
倒也不是不行。
他们发现,不管什么小组,只要有老师加入,那难度绝对是蹭蹭往上涨。
不过客观来说,目前组的学习小组其实是对他们暑期实习内容的消化,林叙那会儿走马灯似的参观南江厂的各个车间,他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制图和焊接的过程,因为他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而其他车间的操作流程他已经忘记了不少。
加入一个小组,就等于是回顾一下他在南江厂的实习经历。
成员们花了不少时间,设计出了一个性能优、转速快、适用于长距离航行的螺旋桨(自认)。
至于这个螺旋桨究竟能不能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他们先把小组研究的结果交上去,看老师能不能替他们验证一下。
只能说,参数上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为了证明螺旋桨的实用性,他们还拿出老船的螺旋桨进行了对比。
主要是他们眼前没有可以用的螺旋桨,他们的设计图纸也不可能直接交给厂家生产。
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穷。
螺旋桨都是按吨计算的。
……
这一学期,林叙他们所学的课程难度仍在加深,不过课程数量不如上一年多,这给了他们这批学生足够的消化时间。
系里在考虑给77届的学生们配备指导老师——等课业接近尾声,他们这一届就得考虑毕业设计了。
虽然现在距离毕业还早,不少人已经确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卫强就想做船舶设计,华洋想留校,王宁琦还没确定方向,不过他私下里和林叙说过,他想从事检验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在南江厂这段经历。
日子国和欧洲各国的船级社在检验方面的经验都很丰富,而就目前来说,国内虽然在50年代就已经成立了船级社,但在国际先进船舶的检验方面还缺乏经验和技术,像“世沪”、“长城”这类进口船,海外船级社都有制定好的标准,国内在这一领域却依然是空白。
林叙的生活和上学期区别不大。
上学期他更侧重于理论方面,本专业的课程重,系里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船舶方向的各个领域,他们这批学生都必须要懂,而这学期,林叙则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虽然上学期他也有一些实践,不过当时他理论这块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实践当中也是懵懵懂懂的状态,这学期就好多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当然,最大的区别是——他真的开始跑南江船厂了。
林叙一点也不承认自己脸皮厚,反正实习结束的时候,厂里的师傅们都欢迎他回去看看的,哪怕人家只是假客气,但谁让他们客气了呢?
南江厂虽然在海城,是离交大最近的船厂,但这个近只是相对,并不是绝对的——林叙早起赶最早的一班公交,中午之前都到不了船厂。
他又脸皮很厚地在那边过了一夜。
“住了我们的宿舍,你就是我们厂里人了,毕业可别跑啊。”
“不会跑的。”林叙乐呵呵道。
“这可不一定。”一位师兄提醒他,“咱们厂这几年有不少人被调去支援三线建设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虽然被调走的都是各船厂的技术骨干,可师兄觉得,以林叙展现出的潜力,过几年恐怕也是技术骨干了。
林叙拿着笔记本和图纸,在他感兴趣的车间晃来晃去。
师傅们也没想到“小林”这tຊ么快又回来了,催着他找工会要粮票:“我们有钱拿,你可是干白工,拿点粮票怎么了?”
而林叙回到宿舍之后,他“夜不归宿”的行为也遭受了舍友们的强烈抨击。
“林叙啊林叙,你的心到底在哪里?”
“反正不在这。”林叙还没开口,卫强已经提前替他抢答了。
卫强忽然想起一件事:“林叙,有你的一封信,门卫提醒我的。”
林叙这阵子实在太忙,都没顾得上写信回家,小舅他们知道他有事,给他寄信的频率也降低了,林叙只知道外公外婆身体都不错,小舅字练得不错,被公社里领导看上了,叫他在大队干一份活计。
在大队干活照样有工分拿,比在地里干活要清闲多了。
小舅在信里说,他猜,公社那边看中他,不只是因为他字好看,和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脱不开干系。
原先公社会安排知青和高中生做文字工作和算账,知青陆续回城了,几个高中毕业生有考上大专的,还有去学校的,公社里人手少了许多。
而林叙和林培考上大学后,小舅在公社那边的地位已经有些不同了。
林叙自然希望小舅他们能轻松一点,对小舅在信里说的事,他和林培都举双手赞成。
他到门卫那拿到的信并不是从红河村寄过来的,而是来自汪爱民。
林叙很久没和汪爱民通信了,升入大二之后,他数学课程学得少了,而汪爱民经历了三届高考,眼看着高考已经进入常规模式,他积累的复习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于数学的教学,他已经不太需要和林叙讨论了。
果然,这封信上没有提复习的事。
汪爱民在信上告诉林叙,顾征参与了79届高考,结果却依然是落榜。
“他毕竟是铁路上的孩子,去年高考结束后,学校有几个老师主动为他复盘,但顾征觉得,他没考出高分是因为考题出得太偏。”
“今年他参加了学校最后一届培训班,到明年,高考常态化之后,学校只会接收正常年龄入学的高中生了……”
汪爱民分析,顾征虽然表露出了对高考的执念,但他发现,在学习上,顾征并没有特殊的天赋,除此之外,他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认真。
在信里,汪爱民还提到,学校办了培训班指导这批参加高考生,老师们也算尽心尽力,可顾征高考失利之后,王书梅居然在外面宣传,说是老师们教得不好,指导学生太敷衍,才导致了顾征高考失利。
林叙:“……”
绝大多数时候,他都理解不了王书梅的脑回路。
他甚至忍不住想,顾征既然是这样的性格,他上辈子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现在的高考竞争激烈,大学没有扩招,学生所学的专业远不如未来丰富,考不上大学但又不肯放弃的学生有很多,但通常情况下,高考失利不是应该先反省自己吗?
第45章
大步向前
第四十五章
事实上, 顾征年年都说自己能考上大学,能让王书梅过上好日子, 可他78年夏天参加了高考,79年也参加了,连着两年没考上,他的漂亮话连王书梅都不怎么信了。
王书梅觉得,顾征与其把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考这桩事上,倒不如别折腾了,正经找个对象成个家,好好在厂里工作就行。
她明白,顾征不满足于在车辆厂当个普通工人, 他想当干部,想管人,可眼下的形势和前几年毕竟不一样, 家里处处都不顺, 他也不如前几年那么风光。
不过王书梅清楚, 她说的话顾征是不会听的。
王书梅要比顾征现实一些,或者说,顾征得到工作之后就膨胀了。
刚和顾国前结婚那时候,她什么都没有, 对她来说,厂里的稳定工资足够养活她和顾征,那就足够了。
顾征可以有追求,可高考毕竟不是说考就能考上的, 都考两年了, 他也应该实际点。
这话王书梅不敢在顾征面前讲,顾征大了, 她也老了。
这一年,王书梅很憔悴。
顾国前在医院里躺了不少天,身体已经不见好了,她倒是盼着顾国前早点见阎王,可顾国前虽说成天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就是不见死,折腾她倒是一把好手。
饭要吃热的,洗脸水要她准备好了,王书梅倒是想和他住院那时候一样折腾他,可顾国前对她提防得厉害,稍不如意就摔东西,脸也一天到晚阴沉沉的。
出院之后,顾国前人能走路了,菜里还得有肉,王书梅哪天要是和他吵了架,或者做了什么事他不满意,他就拄着拐杖到厂里告状,告的不是王书梅的状,他光盯着顾征告。
他和王书梅是合法夫妻,即使两人早已撕破了脸,顾征这个户口上唯一的“儿子”还是得照顾他,毕竟他工作都给顾征了,王书梅更不能虐待他,礼法情义上都过不去。
王书梅这些年压根没怎么伺候过顾国前,她自然看得出顾国前找麻烦的意思,可她有什么办法?
除非离婚。
离婚了,住处先不提,顾征找老婆这事肯定会受影响。
可不离婚的话,成天面对顾国前那张老脸她真是受够了。
顾国前甚至在外面对人家说,他要是出了什么事,一定是王书梅和顾征害的。
王书梅只要提一句叫林叙来照顾他,顾国前准得又颤颤巍巍去车辆厂找厂领导,说林叙现在是大学生,将来是要为国家建设出力的,怎么能安排一个大学生来照顾他一个老头子呢?
说实话,顾国前一点也不老,他这个年纪还没到拄着拐颤颤巍巍走路的时候,可顾国前就是爱装出一副憔悴可怜相,王书梅气得都想挠他一把。
她可太熟悉顾国前这副模样了,从以前就是这样,对林叙不好的明明是他这个亲爹,他却想尽办法把锅甩到她这个后妈身上。
王书梅现在回想,林叙当时一定觉得很恶心,而现在,顾国前把这一招用在了她身上,她终于体会到林叙那时候的感受了。
她倒是想告诉旁人顾国前是装的,可相比顾国前,她的名声要坏多了。
她说顾国前在折腾她,旁人根本不会相信,顾国前住院那会儿,她是怎么照顾的,铁路医院那些爱嚼舌根的小护士早就替她狠狠宣传过了。
有时候王书梅抱怨狠了,旁人只会劝她:“老顾是病人,这些年也没有对不住你的地方,你让让他。”
王书梅照着镜子都觉得自己老态尽显,她甚至忍不住想,照这么下去,先走的恐怕不是顾国前,而是她了。
顾征同样是她的一块心病。
顾国前去告状怎么会一告就成功?就是因为她和顾征的名声都不好,顾国前借着这个使劲折腾她。
王书梅清楚自己没什么良心,可在睡不着睡不好的晚上,她也会想,难道真是因为她亏待了林叙,才遭报应了?
从前她想骂谁骂谁,家里也是她做主,她半点不受罪,哪像现在,她头发都白了一大片,往脸上抹雪花膏都没有用,精气神早就不是以前了。
日子怎么会过成这样呢?
前阵子放暑假,赵家姑娘回家,王书梅路过时看了一眼,从前她觉得赵家姑娘不漂亮不洋气,配不上她家顾征,可现在,人家打扮得又干练又利落,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据说厂领导都想让自家儿子和她谈对象,人家还在那挑挑拣拣不乐意。
读了大学之后,精神面貌确实和顾征不一样。
从前赵家姑娘会偷偷上门见顾征,看到她也是一副害羞的模样,王书梅那是一点都瞧不上,从头发挑剔到屁股,觉得她全身上下没有一处顺眼的。
偏偏人家现在比顾征混得好多了。
厂里人谈到这事都偷偷发笑。
王书梅有几年没见林叙了,她可以想象,读了普通大学的赵家姑娘看着都不一样了,何况是读了海城交大的林叙?
现在唯一能安慰到王书梅的,就是林叙压根不认顾国前这个爹,他混得再好又怎么样?顾国前反正一分便宜也占不到。
顾国前现在能折腾她,可他总有折腾不动的时候,到那时候,难道林叙会管这个把他丢到乡下自生自灭、不给钱也不给工作的亲爹?
他连姓都改了,根本不可能纵着顾国前。
王书梅已经和顾国前耗上了,顾国前拼命折腾她,她也绝对不肯让顾国前好过。
……
顾征今年又没考上大学,铁路宿舍的邻居们已经懒得去嘲笑了。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tຊ文学城
厂里年年有人考上大学,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大学生身上,以顾征现在这种状态,再过十年也未必考得上,一直笑他不累吗?
“他就在厂里老实干呗,非考大学做什么?眼高手低的不知道像谁。”
“工作都抢到手了,还得学人家考大学,要我说,他就没有考大学的命。”
“厂里领导对他还是太宽容了,就随他怎么样。”
顾国前和王书梅每天闹腾,按邻居们的说法,那是林玉文的鬼魂在报复。
“林玉文走的时候,顾国前答应过她会好好照顾儿子的,你们看,她走了没多久,王书梅就进门了,之后林叙过的日子你们也瞧见了。”
“他这都不叫照顾了,林叙哪里像他的儿子?说是仇人还差不多。”
“所以我就说嘛,顾国前以前在铁路上多能干,他有力气,人也灵巧,哪个能想到他50岁会是这个样子?咱们系统上,和他一个年纪的身体一个个壮得很,能吃能干。”
“人的心还是不能太黑,会有报应的。”
添上了林玉文报复这一层因素,不管顾征高考失利,还是他之前被人举报,在邻居们口中,顾家的故事都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甚至有人说,林叙考上了大学,放在古代就是文曲星,王书梅非要破坏他的高考,那就是和神仙作对:“她不遭殃谁遭殃?”
虽说社会上不提倡讲迷信,不过老百姓一向就喜欢这些神神叨叨的故事。
那不然顾国前怎么莫名其妙病了?他病就病了,怎么忽然三天两头去找王书梅和顾征的麻烦?放在以前,这一家子可是和和美美的,别人家都吵翻天了,他被王书梅管得服服帖帖的。
顾征原来也是车辆厂的上进青年,别人谈不上女朋友的时候,他能谈两个女朋友。
现在呢?只要是长了眼的父母,都不可能把闺女嫁到他家!
“你们等等看,他们家这戏还有得唱呢。”
“之前林叙和他外公过来,我还记得他们一老一小可怜巴巴的样子,这才过了几年,日子就反过来了。”
……
顾国前住院的事林叙不知道,顾国前回家之后身体算是好转了,汪爱民自然更不会透露这些细节。
汪爱民是学数学的,理科生思维,他情商是低了点,可顾家这一团遭乱的理都理不顺,每次想到那一家三口,他头都大了。
就算他掺和进顾家的家务事,以王书梅的性格,难道还会感激他不成?
他都给顾征教数学了,人家还嫌他教得不好呢。
高考成绩出来那几天,一听王书梅的抱怨,汪爱民都快气疯了,他一边调节情绪一边安慰自己别和王书梅计较,可那股气依然憋在心里,到现在还没发泄出来呢!
林叙不怎么爱提顾家人,这一点汪爱民完全理解。
林叙是考上大学了,前途也看着一片光明了,可顾国前和王书梅曾经对他做的一切,他难道就会忘吗?
这辈子都忘不了。
等林叙年纪越来越大,到了4、50岁的时候,他可能不记得自己30多岁时发生的事情,但他年少时期经历过什么,他一定还记得清清楚楚。
汪爱民其实也想过,该不该把顾征的消息透露给林叙。
考虑过后,他还是说了。
他觉得,林叙未必会嘲笑顾征,不过对林叙而言,这个消息也可以说是一种安慰吧?
……
“怎么了?”见林叙读完信神色复杂,华洋不由问了一句。
林叙叹了口气,过了许久才道:“我后妈的儿子……没考上大学。”
宿舍里关系都不错,也没那么注重隐私,大家家里什么情况互相之间都了解。
舍友们都知道,林叙他爸和后妈都不太正常,把林叙往死里坑,这会儿听林叙说起这个,华洋皱起眉:“他考几年了?”
华洋记得,去年这人就没考上。
“考两年了。”
“今年题目不算简单,后面再考就更不容易了。”
“宁安车辆厂不是挺好的厂子吗?”
对顾征考不上这事,华洋卫强这几个和林叙关系不错的都在心里暗骂着活该。
林叙没表露出委屈的情绪,他们这些外人都替林叙觉得委屈!
“别管他们了。”卫强道,“咱们好好过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强。”
“就是,咱们站出来是堂堂正正的,靠自己。”
林叙笑道:“他怎么样和我没关系。”
对他忙碌的学习生活而言,顾征的消息算是一种调剂。
他曾经恨过顾征,恨他占了他的工作,恨他城里人的身份,上辈子外公外婆接连去世之后,林叙已经意识到了,对顾征的恨,对王书梅的恨,都不应该成为他生活的动力。
现在就更不是了。
外公外婆还在,不管他什么时候回家,家里人都会高高兴兴地迎接他。
他的人生已经大步向前,有更多的领域等着他去探索,有更光辉灿烂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他又何必沉湎于过去?
第46章
论文
林叙回了一封信给汪爱民, 信上写了自己近段时间在学业上的表现,顾征如何林叙并没有多做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顾征只是一个他认识的人而已,他俩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
对方继续参加高考也好,不参加也罢,都和他没有太多关联。
至于要不要嘲笑顾征这事——从上辈子开始,林叙就一再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和顾国前、王书梅一样的人。
王书梅会做的事,他不会做,也没必要做。
……
这学期, 林叙的课业更加繁忙,就课程设置来说,他们学的内容其实比之前要少, 不过难度进一步加深了, 所以林叙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的时间也更多了。
他眼下正在写一篇关于焊接的论文。
10月国庆节过后, 系里给他们这届本科生配备了指导老师,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一方面,因为他们77届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他们这届毕业后是要接受社会检验的, 高校自身实力如何,从他们这批毕业生的质量就能看出来。
而另一方面,在这个年代,老师们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 彼此的距离没那么远。
林叙有在南江厂实习的经历, 他的焊接实力是得到工厂认可的,所以他的指导老师温昉建议他写一篇焊接相关的论文:“可以从你自身的经验出发, 也可以参考目前国外的先进技术。”
林叙之所以能在南江厂引起关注,本质上还是他掌握了焊接的新方式。
技术之所以被冠以先进之名,则根本上是因为它能被转化为成果。
见林叙面露难色,温昉暗示他:“不知道怎么写的话,你甚至可以写一写目前焊接技术的发展,我举个例子说,南江和大连两家船厂都邀请了日子国的技师来指导,但其他船厂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南江厂和大连厂之间一直有竞争关系,大连厂的“和平廿五”号和南江厂的“和平廿八”号当初几乎是同时投入建造的,两家工厂约定,谁造出来,就把船开到对方所在的港口。
后来是大连厂速度更胜一筹,把“和平廿五”号开到了外滩。
然而,两家船厂代表了当下国内造船的顶尖水平,大连厂和南江厂有条件邀请国外船厂专门指导,不代表其他工厂有条件。
“老师,我只是个普通学生。”林叙无奈道。
他不是不肯写这篇论文,实际上,林叙平时除了听课之外,做的最多的就是查阅国内外论文资料,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课业进步迅速,也有赖于这些资料的帮助。
林叙担心的是,就算他写了一篇论文出来,他本人也只是海城交大船舶系一个学生而已,他写出的东西能被认可吗?
能对船厂产生什么帮助吗?
温昉比林叙要大上不少,今年也有40多岁了,在交大船舶系的老师里,他属于相对年轻的一位。
高考停了十年,交大也有十年没有招老师,他们77届的学生相比后世的高考生们要成熟许多,老师们也是如此。
“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温昉道,“哪怕到了现在,很多技术都是在工人们的造船实践中一点点累积出来的。”
建国以前,不管是南江厂还是大连厂,工人们都是按日子国侵略者的要求替侵略者造船,日子国是决计不可能让华国人看到全部图纸的。
建国之后一穷二白,没有图纸tຊ没有设备,一艘艘船的建造经验都是造船工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慢慢才变得系统化、正规化。
林叙担忧自己水平不够,怕自己写的论文误人子弟,但温昉觉得,有这种担忧的学生,是绝对不会写出一篇糟糕的论文来的。
“你慢慢写,不用急,我回头再替你找找资料。”温昉道,“图书馆里不够用的话,我去708所给你借。”
林叙:“……倒也不用。”
708所是他们船舶系统的骨干研究所,和交大关联也算紧密,不过林叙觉得,就为了一个本科生的论文特意去708所,温老师对他也太过厚爱了。
林叙这么感慨的时候,华洋和王宁琦同时斜眼看他:“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他俩分到的都是系里治学特别严谨的老教授,对学生尤其严格的那种,华洋每天都会接一大堆任务回来,一部分是教授给他安排的资料清单,另一部分是对他学业不足之处的纠正。
“不好好干的话,他会跑到我家告状的,和我奶奶唠一个下午,我奶奶要是生气了,路过的狗都要遭殃。”
林叙:“……”
忽然觉得,温老师真是个大好人。
……
林叙开始找焊接的资料了。
他上学期已经找过不少资料,对图书馆的馆藏可谓烂熟于心,不过那时候林叙更关注国外技术的革新,在听了温昉的提议之后,他需要查更多关于焊接技术从无到有的资料。
换而言之,他要写一篇大论文。
上辈子林叙一直在关注船舶行业,可以说,国内新造了什么船,有什么技术突破,他多少都有了解,只是那时候他没有学习专业的造船知识,就算看到了新闻,他也只是懵懵懂懂的。
而眼下,林叙却在努力回忆自己曾经看到的关于焊接的内容。
有一些技术革新在当下是无法实现的,比如机器人焊接——海外倒是有这样的条件,早在60年代,北美就在尝试制造焊接机器人。
但现在,他们整个交大也只有那么一两台计算机而已,相关课程也没有开设,所谓的机器人焊接暂时只能想想。
当然,林叙依然把它作为备选项,放进了自己的论文里。
林叙发现,论文想写得宏大,找资料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资料是无穷无尽的。
温昉已经替他跑过一趟708所,借来了不少资料,林叙一开始还谦虚着说不要不要,后来他发现,资料根本不够,他就开始催温昉替他找了。
温昉:“……”
作为老师,学生有要求,他自然尽量满足。
……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林叙成了最晚回宿舍的那个人,交大有一间通宵自习室,基本就是给做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学生准备的,林叙现在就泡在那间自习室里,到宿舍熄灯了他才回去。
论文内容也从最开始扁扁的一栏被越拓越宽。
“重力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爆炸焊……”
“γ射线和X射线检查焊缝……”
“不同角度的焊接技巧、单面焊接双面成型……”@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自动焊、半自动焊……”
“不同强度钢板的焊接……”
论文篇幅越写越长,考虑到这篇论文的实际效用,在写的过程中,林叙还增加了示意图,还有一部分焊接技术的原理说明。
论文中涉及的手法与技巧,有一部分在国内船厂被使用了,另一部分暂时还未被使用,不管怎么说,他不希望自己的论文看上去是在纸上谈兵,希望它能发挥一点实际作用。
示意图林叙完成了一些,还有一些是卫强他们帮了忙,林叙图画得还不错,毕竟特意练过,不过他一边搜资料一边写论文就已经忙不过来了,再加画图,他能在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就不错了。
林叙论文写到关键部分的时候,温昉正好被派去指导船厂了,等他回来,林叙的论文已经完成了大半。
刚看到论文的时候,温昉表情还算平静,可慢慢地,他脸上浮现出不可思议的神色:“这是你自己想的?”
林叙点了点头:“对。”
“实验验证过了吗?”温昉问。
他盯着林叙的眼睛,双眼一眨不眨。
只见林叙又朝他点了点头:“后面附了实验结果的表格。”
“你等我一下,我明天再来找你。”说罢,温昉一把夺过林叙手中的论文,“这个先借我,明天还你。”
温昉几乎是奔跑着出了教室,甚至都没听到林叙的回复。
林叙一脸茫然:“……好。”
温昉跑到教学楼外面,正要去办公室拿东西,迎面就撞上了端着茶杯下楼的陈明峰。
“跑那么急是要去哪儿呢?”
“708所。”温昉灵光一闪,“陈主任,能替我借个车吗?我有急事。”
“什么情况?”
温昉指着手上那一沓论文:“实验结果,我想去验证一下,要不你和我一起来吧。”
“也行。”
陈明峰其实都没听明白温昉要做什么,不过以他对对方的了解,对方不会提议无用的事情。
等两人都上了车,温昉才把论文拿给陈明峰看:“我叫他写这篇论文,其实是想叫他介绍一下日子国人掌握的那项焊接技术,南江厂和大连厂的工人会,其他厂可不会。”
虽说三线厂会有技术人员去指导,周期太久了,对小厂而言,越早掌握一项技术越好。
换而言之,温昉希望林叙写的是已知的领域,结果林叙一下子造出了那么多未知的领域。
要是他胡写瞎吹,温昉绝对是要批评他的。
可他读了林叙的论文,又觉得没有胡编乱造的意思,对方说得头头是道,论文里连机器人焊接这种国内一片空白的领域都介绍了。
陈明峰皱着眉:“他的意思是,实践中能应用?”
“对,所以我要去印证一下,真能成了,咱们今后的生产效率能提升多少!”@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是温昉着急的原因。
“这些焊接技术南江厂没有运用?”
“据我所知,没有,南江厂太远了,跑一趟太麻烦,708所有实验室,先借他们的地方用一用。”
“去试试。”
温昉满心盼望实验能成功。
陈明峰眼下想的却是其他方面——林叙能把焊接摸得这么透,他在其他领域会不会也有天赋?
从私心上说,陈明峰希望林叙能多关注船舶设计领域,等他们这批学生成长起来,或许能为国内研发出更多自主船。@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南江厂和大连厂接的出口船的订单倒是自主的设计图,目前国内几家大船厂都希望通过这几艘出口船打出口碑,以后承接更多的海外订单。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和后世先代工、后创立自主品牌的路线有些相似。
不管怎么说,船得先做好设计才能建造,设计是第一位的,也是陈明峰眼中的关键部分。
他希望林叙的天赋能用在这里。
陈明峰等了一下午,就见温昉一脸喜色地跑出来:“成了!”
“你的意思是,可行?”
“可行!”
温昉上了车,拿着论文嘀咕道:“可得叫林叙抓紧把论文发了。”
第47章
收信
第四十七章
温昉看到论文的时候, 林叙这篇论文也接近收尾了,虽然温昉催得急, 出于责任,他还是再三叮嘱林叙要保质保量。
眼下船舶行业的杂志要比林叙他们入学的时候多一些,几个大点的造船单位和高校陆续都办了杂志,林叙随意找了一家投了。
对他们专业而言,论文并不是第一位的,至少这个年代是这样。
投完论文林叙就没再管后续,不过他后来收到杂志社寄来的汇款单,是汇给他的稿费,钱不多, 可让林叙多吃一笼肉包却是足够的。
校外的包子和面条手艺都不错,大餐林叙吃不起,他对那些情调满满的西餐店也毫无兴趣。
光吃学校附近的店就很让他满足了, 这个年代能开饭店的, 手艺都不会太差。
他要了一碗粥, 配菜是拌干丝,口味和汪曾祺书里写的差不多,比较符合他们苏省人的口味,一边喝粥一边吃包子, 包子个头不大不小,林叙一顿早饭能吃整整三个。
林叙可以确定,现在就是tຊ他人生中最快活的一段时光。
他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 钱够花, 饭够吃,老师和同学都好相处, 再来一个咬一口肉香四溢的包子,简直……太过快乐。
他本身也是那种比较容易满足的人。
林叙不太经常出去吃,只有钱剩余比较多的时候会,比如他拿了奖学金的月份,手头就比较宽裕,林叙会请舍友们出去吃个面。
他们宿舍拿奖学金的不止他一个,林叙请人的同时,也能到舍友手里蹭到一顿饭。
吃过早饭,林叙心满意足地去了教室,卫强和华洋他俩一见他就指着问:“你是不是吃肉了?”
林叙:“?你们鼻子这么尖?”
“林叙啊,吃肉的时候能不能考虑考虑我们这些吃咸菜的?”
林叙拿出包,和包里的一袋肉包子:“所以你不要?”
“要!”几人从林叙手里接过包子,高高兴兴地分了。
包子还热乎着,用纸包着,纸上都渗出了油。
“是不是转弯那家的?他家的肉包和菜包都好吃,萝卜丝包也好吃。”@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华洋揉揉肚子:“我本来觉得早饭已经吃饱了,现在看,再吃一个肉包也不成问题。”
“你吃不下我来替你吃。”卫强已经把包子皮咬破了,“确实味道不错。”
在老师来之前,他们坐的这一排都在吃包子,天冷了,门一关,教室里的味道一直不散,教授来了先闻了两下:“转弯那家的包子?”
几人:“……”
“下次可别在教室吃了,叫人课上得没滋没味的。”
没吃到包子的同学表示深有同感。
林叙:“……下次我绝对不带了。”
“你可以不吃,但带是一定要带的。”
……
对于论文换了一顿肉包这个结果,林叙很满意,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篇论文居然还有后续。
在造船的实际生产中,焊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仅对于大船厂,小船厂也是如此。
位于山省的富民船厂最近就遇上了焊接方面的麻烦。
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这家船厂曾经接到过来自部队的订单,可进入70年代末之后,船厂的日子还不如从前,开工是有一阵没一阵的,也接不到大单,之前为了生存,船厂还开工做过一些民用产品。
在79年这个关键节点,富民船厂就在考虑要不要军转民,以后专做民用设施。
眼下大大小小的船厂日子都不好过,要用船的地方少,可老百姓对日用品的需求却是一天赛过一天。
毕竟政策不同于以往了,以后票据能不能继续用都说不准。
大名鼎鼎的嘉陵厂原本就是兵工企业,后来改做摩托车,在80年代做成了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
而眼下,富民船厂又接到了一个修船的订单——来自于地方的一艘挖泥船的订单。
挖泥船众所周知,基本应用于河道清淤,挖泥船最重要的部件则是泥斗,泥斗和泥土接触最多,也最容易磨损,富民船厂是这附近唯一一家有修挖泥船能力的船厂。
60年代末,富民船厂就修理过一艘挖泥船的泥斗。
这笔订单过来,富民船厂上下都挺高兴——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厂里有过一阵争论,军转民听起来处处好,可富民船厂并没有相关生产经验,工人们大多只会造船修船,干的活并不算太精细。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眼下富民船厂没有太多熟手工人,老一批工人年纪都大了,新一批又没有什么修挖泥船的经验。
何况送来的这艘船本身也有毛病,以富民厂现在的技术,确实修不好。
之所以产生军转民的争论,也和现实息息相关,要是富民船厂能重现以前的辉煌,订单不断的话,倒不必考虑民用品,可眼下,他们如果连泥斗都修不好的话,厂里也只能走民用品这一条路线。
多数工人还是想继续造船。
别的不说,在船厂干活,说起来都比加工布料面盆这些好听些。
而且他们船厂不是不能造面盆,有钢有炉子,想造什么都行,可那造面盆的厂却是造不了船的。
等泥斗修理开工之后,工人们发现,难点在焊接这一块,以他们目前的技术,泥斗焊得不够结实,再过段时间还是会坏,如果要摸索新技术的话,不谈琢磨技术的时间,要在预定工期完成就很困难。
现在已经快到冬天了,河道清淤就指着这阵子,挖泥船修不好,富民船厂恐怕连地方上的订单都接不到,军转民这条路线就是板上钉钉了。
“咱们厂就没有一个会焊的吗?”
厂长为此都发了一通火。
可发火也没什么用,除非厂长自己亲自上阵焊,可他没这个技术,还是得指望工人们。
到最后,一个前几年接班的小年轻推了推眼镜:“我这儿有一份焊接指南,指南上讲了不少焊接方法,要不咱们试试看?”
对小年轻的想法,工人们一开始有些看不上。
小年轻接的是家里长辈的岗,他爸倒是船坞里的一把好手,可他长得又瘦又白净,一看就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
他原本也分到了车间里,结果夏天活干得多了,他直接晕在了地上,把一群人吓得够呛。
厂里人都说,这来的不是工人,是个少爷。
不过他人都进厂了,也不可能赶出去,就让他去了妇联做妇女工作,其实就是把他摆在那儿。
他能做什么妇女工作?前两天厂里两个妇女吵架,吵架的人都好好的,他脸上被挠出了两道印子。
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现在是分秒必争,小年轻所谓的“指南”工人们虽然没听说过,却还是停下来,去见识了一番。
“有点意思啊……”
“它后面居然附了不同船型常用的焊接方法,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船都有,咱们国内现在有大油船吗?”
“大油船没有,只有中型油船,咱们厂也没有能力产的,大连厂可以。”
——因为目前国内自产的船相对单一,比如挖泥船,比如油船,又比如工程船,甚至包括货船和客船,看似一艘艘在造,可实际上,这些船的型号和所采用的技术相差并不太多。
这个“指南”上所附的,恰好有挖泥船泥斗的焊接技术。
“这能信吗?我以前没听说过有这么个指南。”
“这其实不是指南,是海城交通大学一个学生写的论文,咱们档案室订了这份杂志,我就借过来看了。”
最后,还是厂里最有资历的老工人拍了板:“咱们反正不会,人家既然教了,学学又不是坏事。”
“我都听说了,人家大连厂的焊工都要有船级社的证书,咱们没人家那个技术,总要朝人家靠拢吧?”
说干就干,反正他们有卖不完的力气。
结果才做了一次试验,工人们就发现——好像可行?
焊接说起来是大老粗干的活,可到了实践中,却还是需要一点灵巧劲在的,不是开了,焊头胡乱焊一通的。
有了成功的实践,这篇论文在工人们当中就相当抢手了。
论文写得很细,涉及的船种类很多,焊接手法也很多样化,很多法子富民船厂的工人根本就没有上手过。
就以二氧化碳保护焊为例,他们厂里就没有买二保焊机,机器都没有,工人们怎么掌握方法?
不过对这些在船厂待了不少年的焊工们而言,这篇论文就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一番。
挖泥船船斗的焊接任务完成了,工人们对“指南”的研究却没有结束。
那份杂志现在在年轻工人手里很受欢迎,因为他们识字更多,一些年轻人不太乐意对老工人低头,认他们做师傅学技术,他们反倒愿意自己私下里学。
写给杂志社的信也如同雪花一样飞了出去。
这个周一,《船舶质量与标准化》杂志社的编辑依然从传达室背了一纸箱信上楼,他的同事凑过来看了一眼:“还是这么多信?”
那篇讲焊接的文章发行没多久,他们杂志社就陆陆续续收到了全国船厂的工人来信,有问问题的,也有讲述自身实践的,还有要求和文章作者当面交流的。
他们收那篇论文的时候就觉得文章的实用性很强,却没有想到,居然能在船厂工人群体引发那么大的反响。
自从杂志社创刊以来,这是第一次收到那么多信件。
“这真是学tຊ生写出来的论文?”
“海城交大的学生真能干啊。”
第48章
上报
信是被出版社的编辑们收了, 但问题在于,编辑们回答不了那些问题, 工人们纯粹表达喜欢倒还行,那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可工人们的投稿都奔着专业去了。
写信给杂志社的除了船厂的工人们外,还有好几位高校老师和学生,他们把信纸叠得整整齐齐,在纸上写下一排排字,还有带图来询问的。
“这些信具体该怎么安排?”
这个年代,编辑们可不能把读者来信傲慢地扔在一边,他们做杂志的态度认真,读者的来稿来信也都很认真。
林叙这篇论文刚发来杂志社的时候, 因为这是一篇大学生的论文,它写的内容却不是理论性质的,而是实践性很强的那类——这类论文通常来自船厂和研究所, 编辑们曾犹豫过该不该发。
最后, 经过参阅各种资料佐证, 以及邀请杂志社所属的研究院人员实验,将结果一一认证,确定了论文的真实性之后,这篇论文才上了杂志。
当然, 林叙本人虽然只是大学生,他的指导老师温昉在业内却有些名气,以编辑们对交大船舶系的了解,交大那边应该不会允许学生胡乱投一篇论文过来。
“所以还是得恢复高考, 去年之后, 咱们收稿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前几年虽然大学正常办着,课也正常上, 但教授老师们都处在一种不安稳的状态,自身也没有搞学术的心情,在他们船舶领域,教学、研发、船厂运行……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
教学和实践都是一条线上,一方停滞,另一方必然受影响。
……
编辑们思量着该怎么处理这批信件,商量了许久,最终还是主编正式拍板:“咱们先把信筛选一遍,涉及专业问题的全部寄回交大。”
事实上,这些信大半不是写着玩,而是抱着求知的态度写的,因而这段时间里,寄到交大船舶系的信堆成了小山。
林叙和温昉两人面面相觑:“这都是寄给我的?”
他好像没做别的,只是写了一篇论文吧?
温昉也没料到,林叙投的论文会有这么热情的回应,虽然他个人非常看好论文的质量。
“其实我这还有南江厂那边的口信,他们说,你经常过来,这么好的文章怎么不先给他们瞧一瞧?”
林叙根本反驳不了。
见林叙一脸苦涩,温昉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要觉得有压力,这只是证明你的论文确实写得很好,是得到工人们认可的,咱们一起把信拆开,看看都写了什么。”
在交大这栋低矮小楼里,林叙和温昉默不作声地拆着信。
信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工人们对焊接手法的疑问——论文中的某些部分,林叙讲述得还不够清晰。
二则是最直观的反馈,譬如某地船厂采用焊接新方法后,工时缩减了多少,工作效率提升了多少,为国家节省了多少经费等等。
“林同学和温老师如若有空,可来我厂指导一二——XX船厂留。”
在这些信件的最后,林叙和温昉总能看到类似的留言。
去林叙当然是没有时间的,这学期他一直很忙,这篇论文本身就挤占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他一边写论文,还要一边把学业完成好。
和学焊接一样,对待其他课程,林叙同样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风格,所以他不光是学课本上的内容,还得发散思维,把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知识点都学透了。
可以说,写论文的那段日子,他的时间都是硬挤出来的。
“有时间可以过去看看,船厂那边肯定会报销路费的。”温昉道。
林叙连忙摇头。
现在的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他回趟家都要很久,更不用说去这些分散在天南海北的船厂,等他从船厂回来,寒假估计都过去了。
他暑假就没回家,寒假再不回,外公外婆他们连过年都不开心。
船厂那边的盛情邀请林叙不会去,不过他每一封信都认真回了。
得益于赵海平对他的“给XX写一封信”的锻炼,林叙回信的时候得心应手,一点不觉得痛苦。
回信和写作文毕竟不同,每一封来信都是真情实感认可他的发现,他对焊接的研究也确确实实能够帮助到别人,林叙内心里相当高兴。
他的回信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朴实的话。
船厂工人的疑问,林叙也一一解答了。
有些疑问以林叙目前的水平也难以回答,所以他先查资料,再请老师指导,顺便去南江厂进行实际的尝试,得出明确的结论之后,林叙再回复对方。
在这一过程中,他自身的积累也提升了许多。
焊接毕竟是造船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个领域,在了解关于它的知识的过程中,林叙必然要研究造船的其他方面。
这些信件的数量比林叙想象中要多得多,好在只集中于一段时间,后面慢慢就少了。
卫强他们对林叙相当羡慕:“怎么没人给我写信?”
林叙:“……不是有吗?”
卫强:“你快别说了。”
卫强最近也发了篇论文,客观来说,他写得确实不错,但他只收到了唯一一封来信。
来自交大船舶系某竞争院系的教授:“你愿意读我的研究生吗?”
按理说这是好事,但信的内容偏偏被他的指导老师看到了。
指导老师:“?”
后面有一阵他们上这个老师的课,老师对这种当面挖角的行为进行了极力痛斥,并在之后写信给对方校,也开始了毫无愧疚的挖墙脚行动。
寒假之前,林叙的注意力暂时从焊接抽离了,他听温昉和陈明峰的建议,先来研究船舶设计。
这是他们船舶系学生的必学课程,也是船舶建造的第一步。
老师们之所以给他建议,是因为林叙暂时还没确定自己的方向,在学船舶这件事上,他表现得非常贪婪,所有领域他都感兴趣。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懂放一部分留一部分。”温昉道,“你先看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
“行。”
林叙于是继续重复自己泡自习室和图书馆的生活,只要有空,他也会去老师们那边问问题,老师们不管脾气如何,只要人在办公室,总能第一时间给他解答。
某天上午,林叙还在宿舍洗漱,班长就过来敲他门:“陈老师找你。”
“找我?”林叙疑惑道,“现在?”
“他人就在楼下。”
林叙赶紧洗漱完跑下楼,果然,陈明峰就在宿舍楼下站着呢。
陈明峰看着挺严肃,可相处久了大家都知道,他为人相当不错,对学生也关心,大家一点都不怕他。
林叙喊了他一声,陈明峰先递了个袋子过来:“没吃早饭吧?先吃点。”
林叙笑嘻嘻接过,陈明峰告诉他,有记者要来采访他。
林叙听了一头雾水,他有什么好采访的?
“还是你那篇论文的事,船厂工人们反响很热烈,听说不少厂直接把你的论文编成了焊接指南,记者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来了解情况,想出个专题报道。”
“你不用紧张,随便说说就行。”
林叙跟在陈明峰身后,记者先做了自我介绍,之后他先问林叙写这篇论文的动机,又问了他写作过程中写作过程中遇上的难题,林叙都一一回答了。
采访中规中矩,有陈明峰在,林叙一点不觉得紧张。
现在的记者和后世也不一样,不太会给采访者挖坑,说些“可代价呢”之类的话。
采访结束后,林叙忍不住问:“这篇报道什么时候会发?”
“很快的。”记者没有说明确的时间,却给了林叙一个时间范围。
来采访他的是国内一家很大的报纸,林叙关心的是,报道的内容……家里人是不是也能看到?
……
几天之后,红河村。
林文华进大队当了一个小干部,官位可以说几乎没有,可大热的天不用出去抢收,冷天也不用下河清淤,日子要比干农活轻松得多。
不过他舍不得郭萍受罪,到了农忙的时候,他还是会给郭萍帮忙,村里能帮的活他都会帮一把。
到大队之后,林文华经常要到镇上去开会,那他就成了大队和镇上的联络员,谁家来了信,谁家有东西要带,都是他一趟一趟去帮忙。
他本来就是热心人,没进大队的时候就会帮忙,tຊ进大队之后空闲时间多了,更是随叫随到。
这一天大队没什么事,林文华终于有空给自己泡一碗茶,静静坐上一上午了。
年底了地里活不多,大队的活儿却一直没有少过,各种总结、报表、亩产、人均……好在现在不是地产万斤的年代,按实际数字报就行,红河村虽然不富裕,但也不算贫瘠,老百姓的日子是能过下去的。
喝了碗茶,林文华有些困了,他心里想着,这会儿家里不知道有没有事,他要不要回家看一看?
“文华,你看看这个。”
大队长的声音把他的瞌睡吵没了,他一抬头,就见对方拿起一份报纸:“这写的是不是你外甥?”
“怎么可能?我外甥还是学生呢。”
进大队也有一阵了,大队订的报纸林文华每天都会读,所以他很清楚,这些都是大报,他们全县都没几个人有本事上。
“怎么不可能?你看哈,海城交大船舶系1977届学生林叙,你外甥不叫林叙?他是在海城交大读书的吧?”
林叙这个名字本来就不常见,何况年份学校专业又都对得上。
林文华这下不稳稳坐着了,他从大队长手里拿走报纸,仔细读了起来。
“10月过后,各家船厂捷报频传,‘长城’号正式下水,‘马兰’号面向市场……与此同时,各家船厂焊接效率的提高令人振奋。”
“这则喜讯,来自海城交通大学77届学生林叙的一篇论文……”
林文华一字不落地把报纸读了下来,每个字他都读得无比仔细,他一边读,大队长一边问:“是你外甥吧?”
“是,报纸上写了他是咱们县人,队长,这报纸你能给我吗?”
“你拿着呗。”报纸是公家订的,不过他们大队的报纸就不需要专人整理了,最后都被各家各户带回去糊墙殿东西了。
看到林文华高兴的模样,大队长心里也有些羡慕。
林文华进大队的理由是家里孩子考上了大学,结果他这外甥还在读书呢,就能上国家级大报了。
对比自家的孩子,那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第49章
反响
第四十九章
林文华一回家, 就把林叙上报纸这事告诉了家里人。
“真的假的?”林正祥正在洗手,闻言连忙擦干净手, “叙叙怎么会上报纸呢?”
“今天大队长给我看的,我一开始也没注意。”报纸被四四方方摊在桌上,报道林叙的那篇文章不在头版,在第四版,可这也足够让家里人觉得光荣了。
“快念念看。”王仁凤催促道,“看看报纸上都写了啥?”
“不,先别急,先去弄点好菜,叙叙都上报纸了, 咱们也吃点好的高兴高兴。”
“也对。”郭萍最近刚好腌了一块肉,是她娘家人送过来的,她本来打算把这块肉送亲戚, 一听林文华这么说, 她就把肉先给切了。
饭准备好了, 一家人坐在四方桌前,听林文华读报纸。
读过之后半晌,林正祥才弄明白了:“报纸上说的是叙叙给人家船厂解决了技术难题吗?”
“我听着是这个意思。”
“他一个大学生怎么都能给人家工厂解决问题了?真不错。”
林正祥露出了笑容:“你们瞧,他这一个暑假没回来, 是踏实做事去了。”
林叙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不懂,不管林叙在外面立了大功还是帮了人家什么忙,他只要知道林叙在稳当做事就足够了。
记者夸林叙的句子,林正祥叫林文华给他多读了两遍。
人家夸林叙, 林正祥也不觉得林叙配不上, 林叙做事认真,又勤勉, 他那么刻苦,不管他学造船还是学修机械,总是能做出一番事业的。
林正祥觉得,现在才刚刚开始,只要他和王仁凤把身体养好了,以后一定能听到林叙更多的好消息。
这一晚上,林家人温温馨馨吃了顿饭,听到关于孩子的消息,一整天的疲惫好像都淡了。
正好快放寒假了,林叙和林培都要回来,一家人商量着有什么要添置的,要买的,提早给两人准备好了。
“叙叙和培培又要乱买了。”郭萍抱怨道,“我们该写信提醒一声的。”
她今年出门作客都穿着林叙他们买的好衣服,一边舍不得,一边又觉得高兴。
“老写信做什么?别耽误了孩子学习。”
郭萍:“……”
林正祥嘴上这么说,可每回家里要给林叙和林培写信,两个老人比谁都积极,连家里老羊生了小羊羔的消息都要在信里说一声。
林正祥把报纸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等后面家里装了玻璃桌,把报纸压到玻璃桌下面。”
为这个消息,林家人乐了好几天。
林文华郭萍他们倒没有出去吹林叙上报纸的事,但耐不住大队长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
林叙这论文虽然不是在红河村发的,可他是实实在在的村里人,他的荣耀就等于是村里的荣耀,是公社的荣耀,更是县里的荣耀。@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大队长一宣传,公社那边自然知道了,77年高考红河村放了颗卫星,结果其中一个大学生还没毕业,就上大报了!
县城日报在第二天登了这则报道,只是版位往前稍挪了挪,到了头版的下方。
村里人很快也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说林家有福气。
林叙是怎么来红河村的,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刚来的时候,村里人都替他觉得可惜,好好一个城里人,非到乡下干活来了!
还有人觉得林正祥王仁凤命苦,姑娘死得早,留下一个外孙孤零零的,还要他们两个老的照顾。
结果这才几年?
林叙学的是造船,林培学的是数学,听起来都是当不了干部的门道,可就看林叙还在读大学就被人家报纸报道了,他将来绝对会有出息!
对村里人来说,公社干部就是大官了,可公社干部提起这报道,嘴上居然也有羡慕的意思。
……
林文华在村里都能看到的报道,宁安市这边自然更容易见。
这年头娱乐活动本来就少,不少人的乐趣就是看报纸,什么都看,从国家大事看到最后一版的笑话。
林叙登的报纸属于大报,领导必看的那种,别人对林叙这个名字不敏感,车辆厂的几位领导却是再熟悉不过了。
林叙具体做了什么,车辆厂的领导们要比林家人懂得多。
铁路系统和船舶系统也差不了太多,他们宁安车辆厂是给铁路上生产火车头、车厢的,换成船舶系统的话,就是一个中型船厂。
而根据报道说的,林叙的这篇论文,对整个船舶系统大大小小的船厂都产生了正面影响。
这是什么?
这就是人才!
1月份以后,国家开始重技术重人才,所以林叙这个还没毕业的学生才能上大报。
“可惜了……”领导感慨道,“不然咱们厂还能作为正面例子宣传一下。”
林叙的高考成绩厂里可以蹭,毕竟学校没搬,这篇报道他们想蹭却蹭不到,林叙人不在这,户口也不在这,到哪儿蹭去?
“这个顾国前,我都不想说他……”领导讲话还是会考虑面子的,不会说得太过分,可从林叙参加高考到现在,顾家那一家子似乎就没带来过什么好消息。
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把宝贝送出去,把垃圾带到家里,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厂里人提起来都直摇头。
顾国前身体不好,其他人倒不会故意到他面前说林叙上报纸的事,但久而久之他也听到了风声。
“有什么了不起嘛,不就是个破造船的?”
王书梅还在嘴硬,被顾国前丢了个茶杯到脚边,瓷片碎了一地,她吓得都不敢说话了。
顾国前动不动就发作,和疯子有什么区别?
她还不知道要和这个疯子过多久!
……
林叙登报这事引发的反响是——校门口那家早餐店,他带着全宿舍又消费了一次。
大家倒没有什么嫉妒的情绪,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林叙更擅长研究焊接罢了。
不过难得登报,某天上午林叙到教室,就看到黑板上长长一行“热烈庆祝我宿舍林叙同学登上《XXX报》。”
林叙果断拿起黑板擦,把那一行字擦干净了。
“这是咱们宿舍的荣誉,你怎么能说擦就擦呢?”
“就是!”@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下次直接写宿舍墙上,让他擦不掉。”
林叙无语:“你们不要整洁分了?”
在黑板上写这种东西真的很让人羞耻好吗?简直丧心病狂。
客观来说,他们77届能人辈出,上过报纸的不止林叙一个tຊ。
交大以理科生为主,但其他院系的文学青年经常有作品发表在文学杂志上,还有人拿了国家级的奖项,和对方相比,被采访这事也算不了什么。
“虽然虚心使人进步,但你也不用太谦虚。”卫强道,“论文是你写的,也产生了实际的效用,你就是了不起。”
不管是参加校运会还是写论文,他们都觉得,林叙太不爱张扬了。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林叙确实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对方为学业付诸了100%的努力,不把一门学问问到底,他是绝对不会停下来的。
谦虚的性格也是——因为林叙永远都踏踏实实把一件事做好,在看到结果之前,努力的过程于他而言更重要。
“林叙,你家里人看到报纸肯定很高兴。”
听到这话,林叙才抬起头,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
在卫强印象中,林叙不是很爱笑,上课的时候也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唯独提起家人时,对方会展露出不那么强硬的一面。
卫强猜,林叙和他的外公舅舅关系一定很亲近。
卫强比林叙大了快十岁,但他一直觉得,林叙更像他的同龄人,不像华洋,性格过于乐天了,一看就是刚成年不久。
“你们寒假都正常回家吧?”
“暑假没回,寒假当然要回了。”王宁琦答道,“寒假实在太短了,在路上就得花好几天。”
“你们住得近的就知足吧。”卫强感慨道,“早知道我当初就考东北了,寒假长,能在家多待几天。”
期末考试快开始了,大家都在琢磨寒假要往回带的东西。
这是他们在海城交大的第二个寒假,一样要期末考试,不过考试的科目要比刚进大学的时候少得多,所以他们放寒假也比78、79两届学生更早。
最近他们老在路上听到后两届的抱怨声,心中不由暗喜。
他们走过的路,学弟学妹们也要走一遭啊!
看到后两届幽怨的模样,他们曾经的痛苦似乎也不重要了。
他们77届一般不会主动和78、79两届比较,因为对比之下,他们这一届要惨淡得多。
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那块石头,根据对他们授课的效果,学校会对后两届的课程进行及时调整,除此之外,78、79两届入校后,学校的设施更完善了,新楼开始动工,食堂的菜色也更丰富了。
他们这一届刚入校的时候,学校食堂连凳子都配不齐,大家都是站着吃饭的。
当然,78、79两届的高考题要比他们这一届难得多。
“先把期末考这一关过了再说,考不好的话,咱们肯定要挨说了。”
现在还不同以往,学校给他们每个人都配了指导老师,考不好的话,老师脸上也没光。
事实上,期末考完,谁都没有挨说——在奋斗这件事情上,他们这一届从来没有输过。
林叙也整理好行李,准备回家了。
一年没有回去,他和林培都很兴奋,虽然红河村不会有太多变化,家里人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他们还是迫不及待想要见到。
第50章
回家
“你打算继续读研究生?”才见面, 林培就对林叙说了自己的想法,“以前怎么没听你提过?”
“我之前没有这个想法。”林培道,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根本不是那种好学的人。”
“你和小舅他们说了吗?”
林培犹豫道:“我打算回家了再告诉他们。”
林培被看中的经历和卫强差不多,和卫强不同的是,看中他的是海城大学本校的老师,想让他读自己的研究生。
林培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家里境况一般,他继续读书的话,小舅舅妈必然还要再辛苦几年。
“我都没想过老师会选我。”
林培一直觉得,自己并不是在读书上很出众的那种人, 他选数学这个专业只是因为自己感兴趣,之后就顺顺当当学下来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学数学专业没让他感到痛苦,大学生活也很愉快, 老师刚提议他读研究生的时候, 林培心里想的是“为什么找我”, 但慢慢地,他确实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愿意更深入地去钻研了。
“读呗,小舅他们肯定不会反对的。”
“我知道啊。”林培叹了口气, “就是因为家里人什么都不拦着我,我反而会觉得有压力,你懂我的意思吗?”
林叙完全懂。
就以他自己为例,他想做什么, 如果顾国前出来阻拦的话, 林叙看都不会看对方一眼,因为对方在他心里什么都不是。
但换成外公小舅他们, 哪怕他们从来不阻拦自己,林叙还是会把一件事的门道和他们说得清清楚楚。
他不想家里人茫然地替他努力。
“读,他们那边有我呢。”林叙轻拍着林培,“我去船厂上班的话,工资不会低的。”
林叙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虽然他还没毕业,可陈明峰的办公桌上已经出现了好几封想要了解他的信。
了解=要人。
林培:“……我才不要你养。”
林叙默默摇头,感慨着林培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可是他主动提出的。
这次寒假,两人又买了不少东西回家,期末考两人成绩都不错,都拿了奖学金,加上暑假实习的两个月没花生活费,两人到寒假前一算,手头居然攒了20多块。
两人在百货商店里挑了挑,看到橱窗挂着的一件人字呢大衣,大衣挂在那里就比别的衣服更洋气,质量也不错,就是价格贵了些,要好几十块。
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最终,两人还是严格遵守购物第一要素——又不是天天买——把这件呢子大衣给买到了手。
以后世的眼光看,这件大衣太重,不够轻薄,只有版型好一些,不过在没有羽绒服的年代,呢子大衣抗风又厚实,里面不必一件叠着一件穿,属于奢侈品。
“到时候你就说是你的主意。”衣服刚买下来,林培就把责任推给了林叙,“说是我的主意,我肯定要挨骂。”
林叙:“……那不还是咱俩一起凑钱买的吗?”
“不一样,你顶在前面,我就能少挨点骂。”
从某种程度上说,林培已经熟练掌握了林家的生存规律——一切坏事由林叙顶在前面,就绝对不会错。
林叙认了这个锅,毕竟舅妈训林培的时候确实挺凶,比小舅威力大多了。
……
冬天的火车要比夏天舒服一些,虽说衣服穿得多,显得车厢更拥挤,不过车厢里各种气味倒是少一些,临近年关,车里就差没地方伸脚了,吵架的骂人的都有,好在林叙和林培两个都是大小伙,天天在学校跑步锻炼,旁人就算凶,一般也凶不到他俩头上。
每到这时候,林培就会推推林叙:“咱还不如去学造火车呢,赶紧把火车速度给提上来。”
林叙是学造船的,可他们坐船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林叙只能说:“等以后就快了。”
寒假回家又叠加了过年的兴奋感,在车上,两人聊聊学校里的事,聊聊听到的八卦,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县里,正赶上县里下了第一场雪,化雪的地面特别难走,两人手里还提着一堆东西,等车子开到县道上,路就更难走了,车上人还多,等汽车晃晃悠悠开到镇上,天又黑了。
镇上也是黑漆漆的,没有路灯,主干道两边是一排排低矮的屋子,只有煤油灯透出一点微弱的光线来。
小舅和舅妈已经在路口等了很久了:“就料到今天车子会晚到,果然猜对了。”
两人推着板车出来,没舍得骑自行车,下雪天路滑,不好骑车,自行车溅了泥点也不好看。
虽然自行车已经买了有一年,但小舅和舅妈都相当爱惜,平时雨天骑了都会用干布仔细擦一遍。
“冷吧?”郭萍问道。
“车上挤,一点也不冷。”林培鼻子嗅嗅,“还是家里的味好闻。”
小舅推着板车,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往家走,虽然天气冷,可走着走着也就热了。
到了村口那地界,这会儿是烧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烟。
林文华夫妻俩路过村口时被不少人看见了,都知道他俩外出接孩子去了,这会儿两人返程,同村不少人和两人打着招呼:“接到孩子了?是不是等过了元宵才走?”
“培培和叙叙都白了,不像在家里,一夏天晒得黑不溜秋的。”
“哟,大学生回来了!叙叙回头给我tຊ们说说,那记者是怎么采访你的!”
林叙默默看向林文华:“小舅,我上报纸的事你们都知道了?”
“队里有这个报纸,也是人家和我们说我们才知道的。”林文华道,“大家都夸你呢。”
“那报纸上写得挺好。”郭萍笑道,“可惜没放张照片上去,你写了了不起的文章,没有照片,哪个认识你?”
林叙:“……”
他内心不由庆幸,幸亏记者没放他的照片。
他表面上能平静面对邻居们的夸赞,可事实上……真的很羞耻。
林叙成为话题中心的这一路,林培都在偷乐。
从考上大学开始,他俩都像笼罩上一层神秘光环似的,两人替林文华买烟,都是“大学生亲自来买烟”,回家是“大学生回来了”,在门口站着,那都是“大学生思考哲学”。
哲学是啥,都没人说得清。
每次两人去厕所,都怕从旁人口中听到“大学生还要上厕所啊”这种话。
总而言之,火力集中在林叙身上,就没人关心林培会怎么样了。
好在很快就走到家门口了。
家门口原本积了一层雪,都被小舅和外公铲到边上了,现在是一年里最冷的季节,屋檐上挂着冰棱,林叙一进厨房,就见那只明显比去年胖了的白猫钻在灶膛里。
“它天天过来,今天家里有好吃的,它闻着味就来了。”
这只猫是邻居家的,其实是散养,日子和野猫无异。
农村谁家日子都不好过,人都吃不饱,何况是猫?
就这几年,钻到林家灶膛里的猫都有好几只了,不知道前几只有没有挨过冬天。
“今年咱们家日子好过了点,猫也爱过来了,它吃不到什么好的,但总不至于饿死。”
那猫也不怕人,见到林叙和林培只是抬了抬脖子,又蹲回原位取暖去了。
“这天太冷了,你们学校就不能早点放假。”外婆抱怨道,“今天路上还能走,等明早结了冻,就走不了了。”
“学校肯定得考完试才放孩子回来,别说得跟故意的一样。”
锅里咕嘟咕嘟煮着鱼汤,是门口河里捞上来的鲫鱼,外婆丢了两块豆腐在鱼汤里,又放了点葱,鱼汤先给两人各舀了一碗。
“好喝。”
这年头的鱼都是野生的,不管鲫鱼还是黄辣丁都比几十年后好吃得多,不过外婆他们老一辈更爱吃花鲢,花鲢块头大,能现烧也能腌着吃,腌一大盆从过前吃到年后,鱼冻喝粥味道刚好。
喝完鱼汤,身上就暖了,再来一碗猪油拌饭,哪怕白米掺了高粱,吃起来也是喷香。
林叙和林培飞速扒完饭,又喝了一大碗鱼汤。
林叙注意到,厨房的木门重新修了一下,不像之前是关不紧的,木门上重新贴了孙悟空的画,画下面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注1)
墙角也都打扫过,虽然还是泥地,却看不到浮在表面的一层泥了。
今年红河村没有遭灾遭难,夏天雨水不多,温度比往年高些,却并不干,地里收成不错。
林叙和林培暑假没回来,外公和小舅他们日子过得很随意,以前家里事情多,两人不在家了,家里才有空腾出手来拾掇拾掇。
“给你们把桌子挪到西屋了,在后排冷,今年比去年还要冷。”
大屋宽敞些,当初造的时候,墙壁要比杂物间厚实得多。@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两人看书的时候也不经常活动,就坐在那,一天下来脚都是冰的。
今年温度这么低,两人回家之前外公和小舅就商量好了,要给两人挪个学习的地方。
反正现在两人基本也不和赵海平钱鸿两人一起复习了。
回家第一天,两人自然是不会学习的。
吃完饭,一家人坐在四方桌前,专心致志听林叙被记者采访的实况。
“你回了那么多信吗?”林培抓了一把瓜子,一边嗑一边听林叙说,“那不是忙死了?”
郭萍凉凉看着他:“你的论文呢?”
林培嗑瓜子的节奏明显放缓了:“我写了,老师说明年就能上刊了。”
“我们数学专业和他们船舶不一样,我们的论文一般人看不懂的。”
听他这么说,郭萍用筷子敲了敲他的手:“出门在外要谦虚。”
幸亏她没说“要相信群众的智慧”之类的话,不然林培心里会觉得很委屈。
他又没说错!
主要是数学这门学科,西方的发展确实要比国内快一些,从数学发展至今,留给人类解答的疑问就剩下那些,没有一道是简单的。
他们专业写论文,都是努力抠难题来解决。
至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难题,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山顶,谁能攀到半山腰,就已经足够在数学史留名了。
不然陈景润和那篇报告文学怎么那么有名?因为陈景润研究的是哥德巴赫猜想!
念了海大的数学系之后,林培发现,就算在同一间教室里读书,对于数学这门课,每个人的接受度是不同的,有人学得轻轻松松,有人学得相当痛苦。
他不属于那种特别轻松的,但也称不上特别辛苦。
但林培隐隐约约明白,他在数学上绝对是有天赋的,从大一入学到现在,他慢慢发现,努力在他们数学专业或许重要,但绝对没有天赋重要。
当然,这个时代的确更崇尚努力。
……
林叙“汇报”完毕,感觉自己几乎还原了被记者采访的全过程。
不同于采访的是——哪怕他把整个过程叙述得十分无聊,他的五位观众眼睛都闪闪发亮,并时不时发出疑问。
主要是上报这事太稀罕了,整个红河村就没人经历过!
二十多年前,他们隔壁公社吹的亩产麦大几千斤倒是上了报纸,可那也就是县里日报的一个小版面而已,毕竟那时候一个比一个敢吹,几千斤也算不上什么稀罕数字。
对这种上报纸的经历,村里人一点也不羡慕,你撒了个大谎,就得自己想办法把谎给圆了,这样太累。
林叙上的报纸不一样,记者的水平也高,当然,他们之所以觉得记者的水平高,纯粹因为被采访的人是林叙。
不采访林叙,那记者也发挥不出那么高的水平。
林叙:“……”
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