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唐律》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都可以通过荫补当官,这个名额只能是杜甫的,因为杜甫是杜闲的嫡长子。

    如果不是嫡长子荫袭,按律要坐两年的牢。】

    【在唐朝,宰相之子通过荫补当官,起始官职就是正七品。

    父亲官职降一级,儿子荫补的起始官级也降一级,以此类推,五品的官员,儿子通过荫补当官,起始官职就是九品。

    五品以下的官员想给儿子安排官职,那只能是衙门里的无品小吏。

    杜甫的父亲杜闲曾当过朝议大夫,正好是五品官,可以为杜甫荫补一个正九品的官职。至于兖州司马,作者菌查到的是四品官。但是“司马”一般都是被贬,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一个小小的九品官。

    四品可以给儿子荫补一个八品官。】

    杜审言:“……”他的孙子杜甫被称为“诗圣”,还不至于沦落到要靠荫补当官的地步吧?不过八品官还是能看的,比他自己考的起点要高。

    但以杜甫的才气,靠荫补当官就有点丢人了。

    【据《旧唐书》记载,杜甫的父亲杜闲终于奉天县县令,正七品官。看来四品大员只是曾经的辉煌,这荫补子孙的机会错过就没有了。

    杜甫连从九品下的河西尉都看不上,更不会看上没有品级的小吏。】

    【当然,杜甫考了一次落榜后就没有接着考只是猜测,也可能他年年都考了,连连都落榜。毕竟没有谁会作诗将自己每一次科考落榜都写进去。

    也许杜甫考了很多次,只在诗句中提了一次。】

    杜甫:“……”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他写这句只是想表达不是他才华不行,而是诗词文章没有迎合考官的胃口,所以才落榜。

    前面一句他自比屈原、贾谊,轻视曹植及建安七子,没想到无人在意,后世之人的重点只在他的落榜上。

    是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终究是没考上。

    【杜甫载入史册的一次科考,是天宝初年,奸相李林甫欺骗皇帝,戏弄天下学子的一个闹剧。

    这场考试没有录取一人,李林甫理不直气也壮地告诉皇帝:“野无遗贤”。】

    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听到这句“野无遗贤”,还是被气得不轻,李林甫当他是胡亥,肆意欺骗吗?

    【杜甫科举不成,走了李白的老路,四处写干谒诗,希望得到引荐求得官职,但是没有成功。

    天宝末年,唐玄宗祭祀祖庙,杜甫献赋,终于入了唐玄宗的眼,可也只是待诏集贤院,就是前面提到的,待诏四年才等来了一个最末等的官职,差一点就没品了。

    杜甫嫌弃官小,不去就职,朝廷重新安排,得了个从八品下的官职。

    杜甫这官当了还不到一年,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政治正确了一回,千里迢迢投奔刚登基的唐肃宗,中途还被俘虏了。】

    接下来是一段动画,人物形象是卡通的。

    [一间牢房里关了很多人,突然牢房打开,又塞进来了一个。

    牢房里的人都看向这新来的兄弟。

    “子美?你怎么也被抓了?”王维没想到新关进来的人会是杜甫。

    杜甫像是遇到亲哥一般激动:摩诘兄!

    几天后,安禄山听说手下抓到了大诗人王维,专门派人将王维接到洛阳,从集体关押变成单独关押。

    没啥名气的杜甫连叛军也不重视。]

    【没错,杜甫被后世人称为“诗圣”,但是在当朝,杜甫并不出名。好比唐伯虎的画在后世卖到了天价,但是唐伯虎生前穷困潦倒,画的画也卖不了几个钱。】

    【唐肃宗对杜甫千里迢迢历经艰险赶来归附,那是十分感动,当即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

    左拾遗是什么官呢?

    魏征我们都如雷贯耳吧?被唐太宗比作镜子的谏臣。左拾遗这个官职的职责就是跟随皇帝,时刻提醒皇帝不要犯错。

    唐肃宗想要把杜甫当成心腹,但是杜甫让他失望了。

    这并非是说杜甫违法犯罪了,而是杜甫触了唐肃宗的禁忌。

    这话说来话长。

    杜甫有一好友,名叫房琯,是当朝宰相。房琯有一门客叫董庭兰。董庭兰是个琴师,高适为其写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个很出名的琴师。

    房琯经常听董庭兰弹琴,结果房琯的政敌就对董庭兰下手了,弹劾董庭兰“数招赂谢”。这个“数招赂谢”应该是多次收受贿赂的意思,作者菌也不是很了解,有知道的小伙伴可以打在屏幕上。】

    天幕这么说了,众人纷纷想将答案打在屏幕上,但是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打。

    众人:“……”到底什么时候开放评论?想和先贤对话。

    【董庭兰是房琯的门客,董庭兰收受贿赂等于房琯收受贿赂。

    房琯入朝解释,被唐肃宗骂了。

    这件事之后不久,唐肃宗要罢免房琯丞相一职。杜甫谏言房琯有当丞相的才能,犯的错也小,不能废。这话惹怒了唐肃宗,对杜甫进行三司会审,审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房琯被罢免的原因了。

    房琯的政敌在唐肃宗耳边进谗言,说房琯曾支持太上皇分封诸子为节度使,给予其他皇子兵权,恐怕并非是忠于唐肃宗的。

    唐肃宗这个皇位是自立的,老爹在蜀中,他跑到灵武擅自登基,得位可以说不正。虽然后来唐玄宗派人前来认可了他这个皇帝,但这始终是他心中的一个疙瘩。】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了唐肃宗对待李白的态度纷纷点头,可不是?

    唐肃宗这是怕自己的皇位坐不稳啊。

    【唐肃宗要的是完全忠于自己的人,而不是忠于太上皇或其他皇子的人。

    唐肃宗之前让房琯领兵去平叛,结果战败,损失了四万精兵。唐肃宗对此都是轻拿轻放,没有惩罚房琯。而现在,仅仅是因为一个门客,唐肃宗就要罢相,说明唐肃宗将谗言听进去了,和房琯已经是离心离德,不再信任房琯。

    这个时候,杜甫没有站在唐肃宗这边,而是为房琯说好话,也就失去了唐肃宗的信任。

    三司会审,审问杜甫是否有反心。

    房琯领兵不行,但确实是个好官,当县令,当刺史都是政绩斐然,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杜甫为他说话本没有错,错在没能揣摩唐肃宗的心思,不知道唐肃宗为何要罢免房琯,劝错了方向。

    唐肃宗不怀疑房琯的才能,而是怀疑房琯的忠心。】

    高力士点头,以为皇帝身边的红人是那么好当的吗?伴君如伴虎可不是句玩笑话,那是要时刻揣摩皇帝的心思,说的话要说到皇帝的心坎里去。

    一旦说错话,立马就能失宠。

    【得亏的房琯不是唐肃宗的儿子,不然就不止是贬官这么简单了。

    唐肃宗处死建议他在灵武登基且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累累的亲儿子李倓。因为李倓太出色了,担心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要不为啥说唐肃宗这个皇帝不行呢?

    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唐全明星阵容都带不起来,原本可以成为中兴之主,结果虎头蛇尾,安史之乱没有完全平定留下隐患。】

    唐玄宗李隆基:“……”要不就杀了吧,反正他儿子多的是。

    唐肃宗李亨大骂:“妖言惑众。”不是盘点六大诗人吗?怎么成批判他了?现在阻止众人继续看下去还来得及吗?

    似乎是来不及了。

    房琯通过观看天幕盘点,得知自己未来会被罢相,脑中闪过了一个个与他有过节的人物,猜不出是谁。

    但是被罢相的原因天幕点明了,是当今圣上怀疑他不忠。

    这可真是冤枉。

    他当初辅佐太上皇时,也没有想到太子李亨会自己称帝啊,所以太上皇要分封诸子时,他也没有特别照顾当今圣上。

    以至于在军事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藩镇分到了别的皇子手中。

    这就怀疑他不忠?

    事情已经发生了,房琯寻思着该如何化解,光是入宫解释行不通。天幕已经说了,他会因董庭兰被罢免,也是解释了但是没用。

    看来得有实际行动才行。

    洪武大帝朱元璋很不理解,功臣功高震主确实很有担心的必要,尤其是君主势弱的情况下。但自己儿子出色,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这皇位不传给儿孙,还想传给谁?

    【房琯可不止杜甫这一个朋友,王维也是房琯的朋友。房琯要被罢相的时候就只有杜甫劝谏唐肃宗,可以说就杜甫这一个不明真相的铁憨憨。

    当然,如果是王维,不出言则以,一出言,房琯就不止被贬官这么简单了,而是直接回老家种地。】

    天幕上出现了王维写给房琯的诗——《赠房卢氏琯》。

    【王维被称为“诗佛”,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不光自己回家种地,还写诗劝朋友回家种地。

    孟浩然、房琯都被他劝过。】

    李白原本是一边喝酒一边看天幕盘点,听到这里酒都不喝了。好家伙,王维劝孟夫子回家种田???

    杜甫见怪不怪。

    他和王维是老相识了,之前王维就归隐过一段时间。

    房琯看到这里想通了,当今圣上并不怎么英明,这个丞相不当也罢,大不了回去种田,和王摩诘当邻居。与其费力保住现在这个官位,时刻担心皇帝听信奸人谗言,不如随遇而安。

    只是不知皇帝看了天幕盘点,是否能够醒悟?

    【咳咳,扯远了。有人说杜甫的这个憨,是祖传的。我看未必,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狂,而不是傻。

    杜审言少时和苏味道齐名。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也就是吏部侍郎的时候,负责选拔考核官员。杜审言是候选人,要参加考试,考完出来和人说:“苏味道必死。”

    这话把众人吓着了,忙问杜审言为什么。

    杜审言说道:“苏味道看了我的文章将要羞死。”

    杜审言还常和人说,论文章,屈原、宋玉和我比都是弟弟,论书法,王羲之见了要拜我为师。

    可见杜审言的狂,那为什么说他不傻呢?因为他和当朝皇帝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交好。

    武则天是能为了张氏兄弟,将亲孙子杖毙的狠人。杜审言和张氏兄弟交好,可以说是把握住了官场的政治风向。

    不过,武则天驾崩,杜审言也因这一点遭受贬谪。】

    唐高宗李治听到这里气晕了过去,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不好了。

    【杜甫触怒了唐肃宗入狱,是新上任的宰相张镐将杜甫给救出来的。杜甫虽然出了牢狱,但是再也得不到唐肃宗的信任与重用,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八品下。

    左拾遗是从八品上,华州司功参军是从八品下,看起来官位并没有降多少,但失去的是圣心。

    左拾遗是杜甫当过的最有前途的官,宰相张镐初为官时就是左拾遗。】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为什么说是诗史呢?

    因为他用写诗记录点点滴滴。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作《春望》;战乱期间,杜甫作“三吏”、“三别”;关中大旱,杜甫作《夏日叹》;战乱结束,杜甫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天幕上出现了相应的诗词文章。

    【杜甫被贬华州不久就辞官,前往蜀中投奔世交严武,在严武的推荐下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也在严武的资助下建了一幢茅屋。因为安史之乱,粮食缺少,资助他的严武也死了,杜甫的子女饿死了几个,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幕上出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遗憾的是,杜甫的愿望一千二百年以后才得以实现。元朝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推翻帝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生活才好了起来。】

    天幕上出现了现代的高楼大厦。

    天幕下的众人惊呆了,没有想到后世之人可以把房子建的这么高,真的不是神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作出这句诗的李白觉得自己还是太保守了。

    画面一转,天幕上出现了偏远地区贫困县的茅草屋。

    天幕下的众人:“……”在他们当朝,能住得起茅草屋已经是殷实人家了,在后世居然是贫困的人住的吗?

    杜甫:“……”任何年代,贫富差距都是这么大。后世住茅草屋的贫困户,生活水平落后了一千二百年。

    天幕提到的推翻帝制并未引起波澜,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不允许。

    不光是生产力,人的思想也很难因为一两句话而转变。

    【严武死后,杜甫辞去了官职,碾转多地,在漂泊中去世。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唐玄宗李隆基反复被天幕提及由明君转昏君,所以这期天幕盘点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重新启用张九龄,但在李白的问题上迟疑了。

    天幕都点名批评了,按理说应该把赐金放还的李白召回洛阳,但是实在有点受不了李白的傲气。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诗句描述的差不离。

    李隆基拿不定注意,询问随侍一旁的高力士:“力士,这‘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确有才气,给个什么官职恰当?”

    李白这个人是要用的,但实在是不想放到眼前添堵了。

    高力士察言观色,皇帝对这二人用上了雅称,肯定是不能再排挤的,想到杜甫祖上四代都是县令,建议道:“不若就让他们当个县令,在地方上为百姓谋福利?”

    杜甫嫌弃县尉官小,那让杜甫当县令总不会嫌弃?

    李隆基听了十分高兴。

    县令这一官职有实权,是地方父母官,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能不能在任上做出政绩,就看李白和杜甫的造化了。若是没有做出政绩,哼。

    圣旨一下,李白和杜甫各自得了个县令的官职。

    朝中有人断言,杜甫这个县令也当不长,就杜甫那政治头脑,不适合官场,而且太过随性而为,一点都不珍惜得之不易的官职,每次都是自己辞官不做。

    天幕盘点结束,宋朝的君臣们不约而同地想到,按照这个规律,下一个要盘点的诗人就是他们宋朝的苏轼了吧?

    第92章

    这天下午,天幕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女将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个别人认为打仗只是男人的事,古往今来能够凑够六个女将吗?怕不是话本中虚构出来的人物。

    关羽自信满满,自己的女儿一定能够上榜,那可是将门虎女。

    他女儿不是孙权的儿子能够肖想的。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推出了新的系列——六大女将。】

    秦始皇嬴政想到了商朝的妇好。

    不过这天幕盘点的人物都是帝制开始之后的人物,战国之前的人物都没有盘点。

    看来不会上榜。

    女将自古以来就有,只是很少被记载在史册上留下姓名。南宋以后的君臣得知天幕盘点的是女人,和往期的才女盘点一样,没什么兴趣观看。

    可见程朱理学的荼毒之深。

    【说起女将,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花木兰和穆桂英。

    除此之外就没了。

    前朝的史书是古代学子的必修课,但不是现代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学的历史涵盖了上下五千年,主要学的是各朝的历史大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没有各朝史书那么细致。

    知道花木兰,是因为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木兰诗》;知道穆桂英,是因为相关电视剧热播。由于这两人都出自于文学作品,不见于史册,这里就不做盘点。

    接来下将要盘点的第一位女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

    汉武帝刘彻想到自己的姐姐的封号也是平阳。

    唐高祖李渊十分高兴,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能够从一众女将中脱颖而出,上天幕盘点,而且是第一个盘点。

    千古一帝是他儿子,第一女将是他女儿,可把他得意坏了。

    【《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一共有十九个女儿。每个女儿只是用封号和齿序来区分,没有记载姓名,反倒是公主们下嫁的驸马个个都有名有姓。

    平阳公主的出生日期也没有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她是李世民一母同胞的亲姐姐。】

    唐太宗李世民预感到了天幕接下来将会盘点什么。

    【我们知道,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同一个母亲生的,相差十岁。平阳公主很有可能就在这中间出生,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李渊拜太原留守的时候,是公元617年。

    太穆皇后在公元599年的年头生了次子李世民,赶在年尾生了三子李玄霸。平阳公主如果比李世民小,那么她最早也是公元600年的年尾出生。

    这样算一下年龄,她上战场的时候不满十七周岁,太小。

    太穆皇后也很忙。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平阳公主的年龄,但是记载了李世民喊五公主姐姐,而平阳公主是三公主。

    当然,也不排除平阳公主是李建成姐姐的可能性。】

    唐太宗李世民:“……”猜到了,果然是盘点这个,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

    要不还是让史官加上吧?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听。

    【平阳公主是如何当上将军的呢?这就要从她的父亲李渊造反说起。

    隋朝大业十二年,隋炀帝派李渊前往山西抵御突厥兵的入侵。李渊大获全胜,于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就地担任了地方最高长官。

    同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向京师挺进。

    隋朝的都城是大兴城,也就是长安,现在的西安。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当时在长安生活,也就是京师。

    李渊要攻打京师,放心不下在京师居住的女儿女婿,暗中派人召唤他们。“遣使密召”,前面三个字好理解,召字有召唤的意思,也有感召的意思。

    李渊是想召唤女儿女婿过来,还是想感召女儿女婿一起起兵造反呢?又或者说,他想召唤女儿过来,感召女婿造反。】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柴绍见到了岳父派来的人,得知岳父在太原起兵了,于是和妻子商议:“你爹造反了,要打到京师,我打算去响应,但是恐怕不能带上你一起,留下你一个人,我又不放心,怎么办?”

    平阳公主说道:“你应该赶紧去,我一个妇人,到时容易藏匿,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自有计策。”

    柴绍听到妻子这么说,当即悄悄地赶赴太原。]

    【李渊特意派人来通知女儿女婿,而他女婿却不想带上他女儿。

    夫妻一起走为什么不方便呢?是因为目标太大吗?还是因为都走了会引起怀疑?不,因为柴绍这次是去打仗的,不想带上女人。

    可见此时的柴绍还不知道妻子的军事才能。

    前面盘点过李陵,李陵被匈奴兵围困的时候,发现士兵没有战力,认为军队中藏有女人,下令把女人搜出来全部杀了,这才提升了士兵的战斗力。

    古代对女人的恶意和鄙夷是显而易见的,明清时期更甚。我们离清朝不远,所以解放女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隋文帝杨坚相信只要自己不把皇位交到杨广这个畜生手上,天下就不会反,李渊更不会造反。

    主要还是因为李渊是妻子的娘家人,不好动。

    杨坚非但没有未雨绸缪地治李渊的罪,反倒对李渊更加重用,毕竟李渊的能力不俗,能为他所用。

    不过,这个天幕盘点各朝各代的人都能看见。

    若是隋炀帝当朝,那李渊就非杀不可了。杨广心狠,但也不是太蠢,应该能通过天幕盘点认清谁是反贼,然后全部除去,重视天幕预警,好好地治理国家,不要再劳民伤财了。

    杨坚不知道的是,杨广天幕异像出现之初就挂了,看不到之后的天幕盘点了。

    除了杨广,还有胡亥也是再也看不到天幕盘点的。

    被点名批评的明朝和清朝的君臣们炸开了锅,没有想到后世的女性能够脱离他们的掌控。

    不过确实有女将军的存在。

    【平阳公主在丈夫走后,回到了在京师辖区内鄠县的庄园,变卖家产,招募南山的亡命之徒,聚集了数百人,响应父亲的起义。

    数百人能做什么呢?

    这么说吧,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八百人,打下了侄子的天下。

    不说这么牛逼的,数百人足够占山为王,攻陷城镇。】

    魏王曹操想到自己讨伐董卓时,也是散家财招募义兵。

    洪武大帝朱元璋听到天幕说朱棣用八百人打下侄子的天下时,最开始的反应不是愤怒,而是骄傲。

    他这个四子还是有能力的。

    不过再有能力还是比不上他的长子标儿,也就敢欺负侄子,太不像话了。

    看来标儿培养儿子的水平不如他啊。

    太子朱标考虑更换继承人的可能性。长子早夭,次子不出意外的话的,将会成为皇太子,继承他的皇位。

    看之前的天幕盘点,朱允炆确实是继承了皇位。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李渊一开始还在镇压起义军,他决定公开造反的时候,全国已经有很多起义的队伍了。

    平阳公主名目张胆的拉起一支起义队伍,最担心的不是被隋朝的军队围剿,而是遭到同行的进攻。

    各支起义队伍的领导人不一样,这就会导致互相吞并。】

    刘邦、朱元璋等开国君主们想到自己的发家史,那是一把辛酸泪。

    起义军有很多支,但是皇位只有一个。

    他们除了要对抗朝廷的围剿,还要吞并其他的起义队伍,确实不易。

    【平阳公主不是被吞并的那个,而是主动想要吞并其他起义军的那个。

    只是用家财招募,才得了数百人,根本抵挡不了隋朝的军队围剿,所以她要在朝廷的军队前来围剿之前壮大自己的队伍。

    于是她派出家奴去游说其他起义队伍归附。

    附近有一支起义军的首领何潘仁,没有归附任何人。平阳公主就派人去游说,想要这支兵力远超于她的起义军队伍归降于她。

    结果当然是成功了,成功劝说何潘仁与她共同攻陷了鄠县。

    或许何潘仁的归降是看中了平阳公主背后的势力,看在太原最高长官的份上,但平阳公主也是功不可没。】

    【平阳公主在吸收了何潘仁的势力后,又派人去游说其他的起义军队伍。

    有了何潘仁的率先归降,且有了鄠县这个根据地,收服其他起义军就容易多了,兵不血刃的得到了他们的归降,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接着攻下了数个城镇。

    这个时候隋朝的军队才前来围剿,等于是以卵击石。

    我们知道,守城易,攻城难。平阳公主只要军事水平在线,所守的鄠县就不会被轻易攻陷,更何况平阳公主的军队人数已经壮大到了七万人。】

    天幕下的君臣们听到七万这个数字的时候,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可是十分庞大的队伍啊。

    唐高祖李渊得意洋洋,嘴角都要翘上天了。

    天知道他当时收到女儿的消息,说已经帮他建立了一支七万人的队伍时,有多么的惊讶和开心。

    【我们知道,古代的读书人,都是要通读史书的。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有一个约定是先攻入咸阳的为王。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先一步入了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

    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与咸阳城的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平阳公主学到了,在打下城镇之后,禁止士兵侵犯、掠夺百姓,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正因为如此,平阳公主的军队才能迅速的发展壮大。】

    秦始皇位面

    张良觉得项羽这个名字耳熟,这不就是项伯时常挂在嘴边念叨的大侄子吗?

    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他帮助刘邦先进入咸阳?听起来怎么这么魔幻呢?他就是要推翻暴秦,也是帮助韩王的后人复国,怎么会去帮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邦争夺天下?

    “对百姓秋毫不犯……”张良心中默念这句,想到刘邦能够听从这一建议,倒也不失为一位明主。

    未来的他也不是那么不堪。

    扶苏偷眼看了一眼张良,担心张良提前去找刘邦,想着这期天幕盘点结束,应该和张良摊牌了。

    第93章

    【平阳公主的军事才能如何呢?

    李渊的起义军还在关外,由平阳公主领导的军队就在关中占领了数个城镇,打下了一块不小的地盘。

    这是个什么成就呢?

    刘备攻西川的时候,围攻雒城一年多没有打下来。】

    被拿来做对比的昭烈帝刘备:“???”

    天幕提到雒城,刘备想起了伤心的往事。他的军师庞统就是在围攻雒城的时候中了流矢而亡,以至于不得已将留守荆州的诸葛亮调来。

    倘若庞统未在这场战役中丧生,荆州有诸葛亮看着点关羽,荆州不会失。

    他现在也不至于和曹贼、孙权三分天下,能够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延续大汉的国祚。

    【古代攻打一个城池,耗时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没有攻下来是常事。平阳公主在短时间内接连攻下数座城池,这能力,比起古代的名将也不相上下。

    李世民攻打长安的时候,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精兵和李世民会师,让何潘仁等人归顺李世民,之后自领一支军队,和李世民、柴绍的两支军队共同攻下了长安,也就是京师。

    平阳公主的军队也正式称为“娘子军”,一支由女人领导的军队,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全是由女子组成的军队。

    我们知道平阳公主的兵力构成,首先是用家财招募的乡勇贼寇,接着是招降的其他起义军队伍。

    这个“娘子军”和“红色娘子军”是有区别的。】

    天幕下的众人:“红色娘子军?”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了红巾军,这个红色娘子军是指一支由戴红头巾的女人组成的军队吗?

    【平阳公主在帮助李世民攻下长安之后,到她去世的这六年间史书没有记载,很有可能没有再参与接下来的战役,而是一直在娘子关驻守,一座由她设防的关隘。

    值得一提的是,娘子关是一处险要的关口,兵家必争之地。】

    天幕上出现了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之后聚焦在一处关隘上,正是娘子关——万里长城第九关。

    天幕下通晓军事的君臣无不赞叹,在这个地方设防确实是有很战略眼光。

    【平阳公主去世时,唐高祖李渊要以军礼安葬她。

    当时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的劝阻,说是自古以来就没有以军礼安葬的女人。

    李渊不顾劝阻,坚持以军礼安葬,说她这个三女儿不是普通的妇人,领军作战时亲自鸣鼓、击钲,有平定天下的功劳。

    平阳公主的谥号为“昭”,是有功之人才能得到的谥号。

    平阳公主的功绩在当朝是被承认的,但是古往今来有无数女性不输于男子,所建立的功勋被男性窃取。

    究其原因,掌权者还是以男性为主。

    女性想要与男性平等的权力,不应该坐等男性的施舍,而是像平阳公主这样,自己去争,展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她没有招募义兵,攻城掠地,帮助李渊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李渊是不可能用军礼安葬她的。

    这种葬仪就是男性专属。

    天上不会掉馅饼,女人坐在家中相夫教子只会被压迫的更狠,只有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从政、从商等等,能够在各个领域掌握话语权,才不会被压缩生存的空间。】

    东汉的邓太后深以为然,不过第一步还是先读书。

    所以她重视教育。

    男女性别不重要,多读书,明事理,才是最重要的。

    【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从秦朝到北宋,点赞、投币的人数还算正常,而南宋时期点赞、投币的人数明显少了,到明清时期点赞的人数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清朝的君臣点赞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投币了。

    现世

    苏若雁通过观察数据,发现了一个怪相,观众对盘点女性的视频都不太感兴趣啊。

    按道理来说,她应该及时止陨,制作一些观众想看的视频,但是吧,古往今来有那么多杰出的女性,不为众人所熟知,有点不甘。

    嘿,她还就是要坚持把出的系列都做完。

    目前出了十个系列,她不打算再添加新的系列了,等到全部视频都发布了之后,她就去找个班上,到时再开放评论区。

    反正她也不会看,都不上号了,评论区如何与她无关。

    秦始皇位面

    扶苏等到了傍晚,终于等到了从咸阳飞来的信鸽。

    之前他向张良请教的治国之策,飞鸽传书送往咸阳,如今收到了回信。

    他的父亲采纳了张良的建议。

    扶苏十分高兴,晚上多吃了一碗饭,准备今晚就向张良坦白身份。

    当然安全措施还是要做到位。

    连日来的相处,他不相信张良得知他的身份后会想要杀他,但是张良身边的项伯就不一定了,得防着点。

    留项伯在场只会坏事。

    毕竟张良的父亲早亡,秦国和张良只有国恨没有家仇。而项伯和秦国是有着国恨家仇的,还是小心为上。

    扶苏私底下找到了蒙毅。

    蒙毅终于听到太子殿下说要向张良表明身份了,十分的高兴。

    他们已经在下邳耽搁太久了。

    扶苏望了一眼远处的茅屋,见四下没人,说道:“你找个借口,把项伯约出去。”

    蒙毅不放心:“我离开了,那你呢?”

    扶苏说道:“放心吧,还有暗卫在。而且以先生的才智,就是真要杀我,没有脱身之计是不会行动的。”项伯那个莽夫就不一定了。

    蒙毅领命。

    两人出来有一会儿了,回去之后,蒙毅找借口将项伯约出去了。

    家里就只剩下扶苏和张良。

    两人跪坐在坐席上,相对而坐。扶苏先是给张良倒了一杯茶,而后谈起了当今的国情。

    张良以为是像往常一样谈论天下大事。

    扶苏冷不丁地说道:“先生传与我的治国之策,当今陛下已经采纳。”

    “嗯……”张良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嗯?”

    他这个徒弟在朝堂有人?

    扶苏将之前的天幕盘点内容默写了下来,交给张良,说道:“先生先看看这个。”

    张良接过竹简,越看越是心惊。

    上面写着秦朝末年,他抱着太公兵法,和不通文墨的义军首领讲解,只是他们都听不懂,他失望地离开,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刘邦。

    刘邦和其他起义军首领不同,是读过书的,能够听懂他的兵法。

    他欣喜异常,认可了刘邦,虽然如愿当上了韩国的相国,但是心却是向着刘邦的,把韩王给坑死了,之后铁了心了跟着刘邦建立汉朝。

    这一切的前提是,秦二世是胡亥而不是他以为的扶苏。

    他坑死了韩王???

    张良想不到这会是自己做出来的事,是自己背叛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

    这怎么可能?

    张良问道:“这上面写的可都是真的,你没有骗我?”

    扶苏点头,“都是真的。”

    “天幕异像最早出现在咸阳宫外,只有关注了作者的人,才能够在别处看到天幕异像。先生能够看到天幕异像,很有可能是身处汉朝的你关注了作者的缘故。”

    扶苏觉得话都说到了这个地步,张良已经猜出了他的身份,不再隐瞒:“先生,我就是前来下邳求贤的太子扶苏。”

    在看到记载天幕异像的竹简之后,扶苏说出来之前,张良确实猜到了扶苏的身份,此时没有太过惊讶。

    他震惊的是未来自己的选择。

    张良问道:“刘邦、萧何、韩信等人,你们是怎么对待的?”

    扶苏回答道:“现在国情需要人才,萧何已经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刘邦、韩信也会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

    总之,他们是不可能再造反了。

    扶苏看向张良的目光里充满了期待,觉得张良答应他出山的可能性很大。

    就不说这层师徒关系了。

    秦朝的君臣预知了未来,肯定不会重蹈覆辙,张良的治国之策得到了皇帝的采纳,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有说服力呢?

    张良说道:“你给我时间缓缓。”

    扶苏听到张良这么说,心道多半是稳了,这一趟能够得偿所愿。

    张良没有考虑很久,当晚就答应了扶苏。

    最让他难以释怀的其实是韩王,未来的他放弃了韩王,现在的他还坚持什么?

    蒙毅和项伯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张良先去睡了,只有扶苏还等着蒙毅。

    扶苏告诉蒙毅,明日一早,看完天幕盘点就回咸阳。

    他们已经出来很久了,该回去了。

    蒙毅好奇地问道:“殿下,你是怎么劝说张先生的?”

    扶苏说道:“我没有劝,是他自己想通的。”

    这种事情劝不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只会适得其反,只能等先生自己想通,或者是软言相求,以期先生看在师徒情分上答应。

    南宋末年,崖山。

    陆秀夫见张世杰还没有给他答复,忍不住催促道:“这过去好几天了,你考虑的怎么样了?还不肯接纳文宋瑞吗?”

    张世杰松口了:“召他过来吧。”

    这些天,他派人去打探了,这天幕异像只有他们能够看到,元军看不到。

    这是天助他们。

    之前担心的是文天祥过来之后会与他争权夺利,军令难以统一,现在想想也是可以避免的。

    他可以和文天祥各自带领各自的军队,抗击元军。

    陆秀夫听到张世杰的决定十分高兴,有了文天祥的加入,对抗元军多了一分胜算。

    只是作者菌什么时候开放评论区啊?他要向朱元璋请教如何击退元兵。

    第94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太后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太后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仓颉造字的情景。

    人们或许不认识仓颉,不知道仓颉长什么样,但是造字还是看的懂的。

    仓颉造字广为人知。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疑惑,天幕开始盘点三皇五帝时期的人物了?

    正当众人这么想的时候,天幕上的画面一转,出现了一位身穿龙袍的老妪,旁边一列小字“武曌”。

    【相传武则天造了十八个字,只有一个字流传至今,那就是武则天给自己取的名——曌。日月当空曌的曌字,音同照。】

    周朝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没有想到自己能上天幕盘点,而且是六大太后系列的盘点,不知道后世之人会如何评价她,想来风评不会太好。

    【武则天是华夏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史学家承认的女皇帝。

    不被史学家承认,但确实坐上了皇位的皇帝,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割据势力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女儿。

    这里为什么将武则天作为太后盘点呢,因为武则天的遗诏,去帝号,只称“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也确实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过一段时间。

    不过,武则天直到去世,也是在皇位上去世的。

    别的太后临朝称制那是因为皇帝年龄小,未成年。武则天作为太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她儿子都二十多岁了。

    这期视频,作者菌要盘点的是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忍不住看了一眼太子李弘,二十多岁还要母亲临朝称制处理朝政??

    太子李弘也是满腹疑问。

    他现在虽然还没有开始监国,独自处理朝政,但是已经接触到了不少政事,相信自己的水平独自处理朝政完全没有问题,怎么登基之后不行了?

    也有可能他没能顺利登基。

    【武则天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比李世民小了二十五六岁。在武则天虚岁十四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则天长得漂亮,纳入宫中为才人,赐号“武媚”。

    这就是武媚娘的由来。

    武则天的母亲舍不得女儿,自己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一个糟老头子,还是去当小妾,入那深宫之中,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表现的十分伤心。

    武则天劝她母亲,说道:“去见皇帝怎么就知道不是好事呢?不必悲伤。”

    武则天的母亲伤心的是女儿没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武则天十分兴奋,可以面见皇帝,认为是大展宏图的机会到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和当时环境下的大多数女性不同。

    武则天的母亲侧重点是女儿嫁入深宫做妾,不能成为正妻。以她们家的门第,女儿嫁给官员绝对是正妻。

    武则天的侧重点是见皇帝。】

    唐太宗李·糟老头子·世民:“……”

    一旁的观音婢见怪不怪,李世民的妾室可多了,但是根本撼动不了她的地位,也撼动不了她儿子的地位,没有必要去争风吃醋。

    倒不如表现的大度一点,对李世民的妾室好一些。

    专属于她一人的爱情不值钱。

    西汉太子刘荣就是因为母亲栗姬善妒,从而错失太子之位。

    她不会给儿子拖后腿。

    而且在她看来,李世民对待庶子并没有多少感情,在他心中远没有嫡子重要。

    她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武则天在李世民的后宫十二年,没有生下子女,至于有没有被李世民睡过那就不得而知了。

    大概率是睡过的,只是宠幸的次数少,所以武则天才没能怀孕。毕竟李世民是听说了武则天美貌才纳入后宫的,一次都不临幸,有点不现实。

    在这期间,武则天训马的故事出自《资治通鉴》。我们知道,《资治通鉴》不是正史,可信度虽高但是没有正史的可信度高,这里就不多说。

    《唐会要》记载,武则天在李世民还没有驾崩的时候,和太子李治搭上了线。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妾室一样入寺庙削发为尼,在见到前来上香的李治后,旧情复燃。

    《唐会要》成书时间比较早,可信度还是比《资治通鉴》要高的。】

    司马光:“……”他写《资治通鉴》也是很认真考据的,还有助手相帮。

    【有一种说法是,王皇后当时正在和萧淑妃争宠,得知皇帝有个旧情人在寺庙,当即就建议李治将旧情人接进宫来,想着和武则天成为同盟,共同对付萧淑妃。

    作者菌在则天皇后本纪里没有看到相关记载,只有当时在李治身边的人都劝李治把武则天接回宫的记载。

    李治将武则天接回宫之后,封为了昭仪。

    古代少数民族有儿子娶父亲小妾的习俗,李唐王朝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治的行为没有遭到反对,反而是左右的支持。

    不光是李治,同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杨广也娶了父亲的妃子。

    当然了,少数民族不背这个锅,无关民族,只是个人的行为。春秋时期的卫宣公也是娶了自己父亲的小妾。】

    隋文帝杨坚没有想到杨广这个逆子还干出了这种事情,气得七窍生烟。

    什么习俗,他杨家没有这种习俗。

    独孤皇后听了也是皱眉,是她教子无方,养出杨广这个畜生。

    看来对杨广的处置还是轻了。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早就知道了李治会干的事,此时再次听到心里还是膈应。

    雉奴如今才五岁,武则天也才九岁。

    他就是想发作,怪罪这二人,也显得莫名其妙。

    不说观音婢了,魏征也不会答应。

    【原本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个人争宠,现在多了一个武则天,于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一齐给李治吹枕头风,说武则天的坏话,李治全都没有理会。

    武则天入宫后不久,生下了长子李弘,李治的第五子。】

    【我们知道,在古代,母凭子贵。

    武则天能够掌权,成为女帝,身为李家媳妇的身份优势不可忽视。

    女人想掌权,得先熬死丈夫,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然后通过掌控儿子来掌握大权。

    虽然男尊女卑,但是一个“孝”字压死人。

    就比如汉高祖刘邦驾崩,吕雉掌权,汉惠帝刘盈得知母亲有男宠屁都不敢放一个,见母亲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很自觉地把自己摆在傀儡皇帝的位置上。】

    汉高祖刘邦早就看出来了以刘盈的性格不适合当皇帝,所以他才想着废太子,但是现在还不敢废。

    他现在就盼着自己能够多活两年。

    如果没能活到那时候,看不到刘如意和刘恒长大分个高低,这皇位还是得传给年长的刘盈。

    谥号“惠”,也不是那么的不堪。

    【即便强如李世民,性转的话根本当不了皇帝,除非他不是李渊的女儿,而是李渊的妻子,这才有成为女帝的可能,甚至成为开国女皇。

    假设李世民是李渊的女儿,想要登上皇位,不光要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同母兄弟,还要杀死异母兄弟,甚至把宗室全部杀空,才能轮到他坐上皇位。

    这一切的前提是,思想的转变,皇位并不是只能传给儿子,还能够传给女儿。

    别说古代了,就是现代,也普遍认为皇位是只能传给儿子的,不考虑传给女儿,玩梗都是说生到儿子才罢休的家庭是家有皇位要继承,潜意识里排除了女儿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要先觉醒这种意识,才会想着去争夺皇位。

    当然,李世民如果性转,根本没有建立不世功业的机会,而会落得和平阳公主一样的下场,以军礼葬之。在攻下长安之后,自己的部下将要交接给兄弟,从此被雪藏。

    平阳公主如果性转,肯定会注重发展自身的势力,而不是一心为父亲和兄弟分忧,这皇位还真不一定会是李世民的。

    也就是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觉醒了女儿也能继承皇位的意识之后,想要效仿母亲成为女皇是十分困难的,即便她比三哥四哥的能力都强,她还要和侄子李隆基争权。

    咳,扯远了,回归正题。

    王皇后和萧淑妃忙着争宠,而武则天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才能,让李治看到了闪光点,成了李治的政治盟友。

    武则天的格局和眼界就和她们不一样。】

    天幕在解说的时候,出现了对应的场景,甚至连李世民性转版的卡通形象都有。

    秦始皇嬴政想到胡亥不光是杀光了兄弟,连姐妹都没有放过,就是一阵心痛。好在天幕异像预警,满门覆灭的悲剧不会再次发生了。

    他相信扶苏不会令他失望。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虽然她很欣赏太平,但是从未有过让太平公主继承皇位的念头,想的只是让武家取代李家,考虑到侄子不如儿子亲,加上朝臣的极力反对,才打消了立侄子为储君的念头。

    原来她能以一介女流当上皇帝,给了太平妄想吗?

    【李治是皇帝,要什么政治盟友呢?这就要从李治是如何当上太子成为皇帝的事情说起。】

    唐太宗李世民有了不好的预感。

    正常来说,他是不会废太子的,即便是长子高明不幸早亡,还有他和观音婢的次子青雀可以选择。

    第95章

    【唐高宗李治排行第九,即便是在嫡子里面也是排行第三,正常来说,皇位怎么都轮不到他。

    因为前面两个嫡亲的哥哥夺嫡失败,两败俱伤,李世民看好的李恪没有朝臣支持,这才轮到了李治。

    李治能当上太子,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极力推荐的结果。在李治当上皇帝之后,长孙无忌构陷李恪谋反,从此甥舅产生了嫌隙。

    李治要除去长孙无忌,为此,找到的帮手就是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一咯噔,夺嫡失败,两败俱伤?两个嫡子都没了???

    效仿他在玄武门弑兄杀弟?

    他心中只有高明一个太子人选,即便高明有脚疾也无伤大雅。

    让他另选别人,除非高明不在了。

    坚定地认为皇帝丈夫怎么都不会废太子的观音婢:“……”

    长孙无忌心中骂骂咧咧,他的好外甥啊。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因为太子刘盈不像自己,想要改立像自己的刘如意为太子,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吕雉逼张良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刘邦驾崩,刘盈即位后,吕雉对还只是一个孩子的刘如意斩尽杀绝。

    刘如意的死,刘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难以想象以史为鉴的李世民也会犯下这种错误。】

    汉高祖刘邦再次听到天幕提及此时,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他和吕雉有着共患难的情分在,但是这点情分抵消不了吕雉杀他最喜爱的儿子,吃里扒外,只顾着娘家,大封诸吕为王,培养外戚势力。

    想为娘家谋福利,来求他啊,只要不过分,他还是会拉一把的。

    【同样的,李世民觉得李治性格懦弱,不适合当皇帝,想要立文治武功都很像自己的李恪为太子,遭到了长孙无忌和一众朝臣的极力反对。

    这事就没成。

    朝臣为什么反对李恪成为储君呢?不是因为李恪的母亲是杨广的女儿,而是因为李恪只是庶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朝臣不会支持庶子即位。

    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朝臣支持的是李泰和李治,压根没有李恪啥事。

    李恪也没想着去争。】

    【太子李承乾没有谋反的时候,李世民对李泰十分的偏爱,在李承乾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谋反失败之后,李世民没有考虑偏爱的李泰,而是想立李恪,这操作也是很迷。

    有种说法是担心立李泰,已经被贬为庶人的李承乾和晋王李治不得活,为了保全两个嫡子才立李治。

    之后又嫌弃李治的性格当不好皇帝,想要改立李恪。

    李恪也是倒了大霉了。】

    唐太宗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印象一直都不错,认为长孙无忌是股肱之臣,没想到也会做出构陷李恪谋反的事情来,实在是太令他失望了,冷冷地瞪了长孙无忌一眼。

    待天幕盘点结束,看他怎么收拾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的冷汗都下来了,拜天幕盘点所赐,李恪还会不会倒霉不知道,他现在要倒霉了。

    不过后果应该不会太严重,到身死的地步。

    毕竟事情还没有发生,陛下没有理由因为子虚乌有的事情怪罪与他,就是恐怕今后不会再得到重用了。

    【唐高宗李治知道李恪是冤枉的,但是以他皇帝之尊却没有能力将李恪保下,感受到自己的皇权受了威胁。

    想当初,太子李承乾实打实的谋反,唐太宗李世民都留了李承乾一命。

    李治和亲舅舅长孙无忌反目成仇。

    武则天入宫后,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但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为了掰倒王皇后,亲手扼杀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

    《旧唐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在末尾史学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公主应该是武则天自己杀死的。

    《唐会要》则是说小公主是暴毙而亡,武则天利用这件事嫁祸给王皇后。

    在二十四史中,《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也就成了一个谜团。

    或许是对一个女性能够当上皇帝心生不满,所以后世也有传言,武则天不光是为了当上皇后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还为了权力,毒杀自己的长子李弘,逼迫自己的次子李贤自尽。

    传言只是传言。

    李弘极有可能是在帮助父亲处理朝政之后劳累过度,病情加重病死的。李贤极有可能是被人陷害,死于政治斗争。

    不可否认的是,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而武则天自己也想当皇后,夫妻二人一致对外,可谓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唐高宗李治:“???”说武则天杀子,他第一个不信。

    【李治为了武则天,向长孙无忌示好,提拔了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紧接着就说王皇后无子,暗示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丝毫不领情,面对李治的讨好,依然坚持反对当时已经生下了皇子李弘的武则天当皇后。】

    汉武帝刘彻看到这里,感叹李治这个皇帝当得确实是窝囊,连废立皇后的自由都没有。李二凤没有看走眼,这李治确实是懦弱了些。

    他想到陈皇后也是因为无子,又行巫蛊之术被废的,理解李治的心情。

    自己心爱的人生了儿子,当然是要废掉无子的皇后,立心爱的人为皇后了,立爱人所生的儿子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赞同武则天这样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当皇后,赞许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观音婢:“……”俗话说的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长孙无忌怎么回事?雉奴不管立谁当皇后,生下的孩子都是他亲外甥的种,有区别吗?

    【李治得不到朝臣的支持,不敢轻易废掉王皇后,直到掌握兵权的李勣松口,李治这才硬气了,不顾文臣们的反对,将武则天立为了皇后。

    之后,李治就开始清算长孙无忌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迅速地逼迫长孙无忌自缢,而后再为长孙无忌平反。】

    唐太宗李世民:“???”这还是他以为的那个懦弱的儿子吗?

    【李治掌权后不久,身体的健康状态不行了,于是放权给武则天处理政事。

    在众人的眼中,李治刚登基时是长孙无忌的傀儡,在长孙无忌倒台后成了武则天的傀儡,其实不然,李治和武则天是铁桶一块。

    李治身体不行,武则天这个贤内助帮着处理朝政而已。

    外人不明就里,撞铁板上了。

    当时有个官员,名叫李义府,因为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得到了重用。在武则天协助李治处理政事的时候,一直在武则天手下办差,给了他一种李治是个傀儡的误解,对李治十分的不尊敬,结果就被贬了。

    由此看来,李治并不是众人眼中的傀儡,还是实权在握的。】

    【弘道元年,也就是公元683年,李治病逝,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当上了皇帝,但是还不到两个月就被废了。

    西汉的汉惠帝去世,吕后扶植孙子登基,小皇帝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被杀,扬言长大后要为母报仇,从而被废,之后被吕雉杀害。

    李显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倒不是李显的亲生母亲被害,他的亲妈就是武则天,而是他想给自己的老丈人封官,遭到了反对,扬言就是将皇位给老丈人当当也无不可。

    这话一出,气得武则天把他给废了,到底是自己亲生的,再气也没有杀了李显。】

    唐高宗李治想到了李贤和李显小时候斗鸡,一看就是没出息的样。

    没有想到李显能这么没出息。

    次子李贤在才能上或许可以和太子李弘媲美,但是在品性上远远不如李弘。

    【武则天死了两个儿子,废掉了李显之后,还有四子李旦可以当皇帝,所以并没有立孙子当皇帝,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幼子李旦当皇帝。

    李治病入膏肓的时候,立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为皇太孙,可能是怕李显也会出意外,毕竟前面两个儿子当上太子之后没多久死的死废的废。

    李旦当了六年的皇帝之后被废,武则天登基称帝。

    一般来说,被废的皇帝不会有好下场,李显和李旦是两个例外,当了皇帝被废之后还能继续当皇嗣,李显更是被重新立为了太子。

    第一次是当唐朝的太子,第二次是当周朝的太子。

    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自己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兄弟是皇帝,侄子是皇帝。李显和李旦荣获“六位帝皇丸”的称号。

    李显和李旦第二次当上了皇帝之后,没有一个选择当武周的继承人,而是恢复国号为唐。】

    秦始皇嬴政:“……”贵圈真乱。

    唐高宗李治原本气愤武则天登基称帝,看到最后还是他的儿子登基,且恢复了大唐的国号,也就无所谓了。天幕曾说“六大太后系列”盘点的是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是带有褒义的排行榜。

    既然武则天能够榜上有名,那说明在治国方面还不错,那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过程不重要,结局是好的就行。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武则天能够以女子的身份登基称帝,是突破世俗的举动。西汉的邓绥虽然自封女君,称“朕”,但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许潜意识里认为女子不能当皇帝吧。】

    邓太后想了想,以自己的权势确实可以登基称帝,但是受到的阻挠肯定也大,不能去冒险。

    第96章

    【李治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想过要退位给儿子,由武则天摄政,被朝臣给劝住了。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退位之后再度过问政事,被活活饿死。

    李治要退位可以,但是退位之后就不能够再干涉朝政了,难忍的病痛只是一时的,身体好点了之后估计会忍不住干政,那么下场就不怎么好了。

    所以还是不退位更好,受病痛所累的时候让武则天顶着,身体好些了就自己来。

    于是唐朝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唐高祖李渊深有感触,他被迫成为太上皇之后就不再过问政事了,所以晚年过得还算可以。

    【武则天摄政,水平怎么样呢?首先她是得到了李治的认可的,放心地把军国大事交给武则天。

    李治临终的时候,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时是怎么说的呢?《旧唐书》记载,李治的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如果武则天在军事和国事上处理的一塌糊涂,或者李治活着的时候,武则天从未插手过这一领域,李治下这样的遗诏,就不怕把国家搞得一团乱吗?

    可见武则天在当皇后的时候,已经把军国大事处理的非常好了,起码得到了李治的认可。

    或许我们怀疑李治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可以看看政治家、军事家对武则天的评价。

    我们的毛爷爷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明宣宗朱瞻基觉得李治是对李显不放心,所以才把军国大事交给武则天裁决。

    在他看来,李显明显是武则天三个儿子中能力最差的一个。

    换成是他,若是对儿子的能力不放心,他也会弄个遗诏,国家大事先听皇太后、皇后的,倒不是因为她们的能力有多强,单纯只是因为儿子太没用了。

    不过,他亲娘确实有能力,不知道会不会上六大太后系列的盘点。

    天幕说他死的早。

    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长子朱祁镇还未长成他期望中能够做一个好皇帝的模样,那就只能废后废太子了,以免重蹈覆辙。

    不到最后一刻,他舍不得皇后。

    【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暂且不提,她有容人之量,是骆宾王成就的美名。

    在古代,讲究师出有名,于是就有了“檄文”的出现,对敌人口诛笔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辱骂曹操三代祖宗,曹操惜才,打败袁绍之后非但没有杀掉陈琳,还重用陈琳。

    陈琳不是檄文写的好吗?那就专门写檄文好了。

    武则天废掉李显这个皇帝后,当年支持立武则天为后的李勣的孙子起兵造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武则天看后叹息,这样的人才不能为己所用,由此可见武则天的容人之量。

    骆宾王恐怕难以相信,他的《讨武曌檄》会成为了证明武则天清白的佐证。】

    天幕上出现了《为袁绍檄豫州文》和《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全文。

    魏王曹操:“……”这个天幕异像是各朝各代都能看见,现在极有可能他祖宗也看到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篇檄文,认可了骆宾王的才华。这样的才子,怎么没有被李治重用呢?

    太子李承乾看完,佩服曹操和武则天的肚量。

    于志宁、孔颖达之流,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写不出能与陈琳、骆宾王所作檄文相媲美的文章,就闭嘴吧。

    没点才气,还想对他管东管西。

    他也不管天幕异像还在继续,直接要求道:“父亲,我要才气能够比肩骆宾王的人做我的老师。”

    于志宁、孔颖达等人滚蛋吧。

    李世民没有想到一向调皮的高明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那是喜出望外,当即满足道:“好,朕让魏征做你的老师。他的文采有目共睹,怎么样,高兴吗?”

    当即,他就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

    他此举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稳固高明的太子之位。

    天幕预知李承乾会谋反,但那是未来的事,他现在好好教导高明,一定能够改变未来。

    他希望登上皇位的是高明。

    满脸都写着高兴的李·强颜欢笑·承乾:“……”什么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

    好家伙,魏征不是父亲的镜子吗?这是要也给他照一照的意思?

    一点都不想和父亲一起照镜子。

    观音婢原本还担心李世民知晓未来之后,会放弃高明,提前废太子,现在终于放心了。

    皇太后武则天的关注点在初唐四杰上。

    作檄文骂他的骆宾王是四杰之一,看样子是无法收为己用了,那其余三个是谁?有没有希望争取一下?

    骆宾王:“???”成全武则天惜才的美名也就罢了,怎么还成了证明武则天清白的佐证?这从何说起啊?

    天幕接下来的盘点给了他答案。

    【《新唐书》言之凿凿地说武则天亲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毒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效仿吕后将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做成人彘。

    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一句不提呢?

    檄文是什么?那是逮着一点黑点就往死里黑。

    武则天亲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毒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效仿吕后将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做成.人彘的事情一句不提太不正常了。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属于宫中秘辛,骆宾王不知道。

    别的不说,武则天干出这样的事,唐高宗李治完全不知情几乎不可能,如果知情,还敢放权给武则天?

    除非李治和武则天一样狠。

    《新唐书》的作者主要是欧阳修,《资治通鉴》的作者主要是司马光。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唐朝这部分主要是参考《新唐书》,《新唐书》有啥他写啥,写到李弘死因的时候,司马光抄不下去了,将《新唐书》笃定的事件,改成可能发生的事件。

    难以想象,大诗人欧阳修和砸缸的司马光在写史书的时候,对武则天有失公允。】

    “砸缸的司马光。”汉武帝刘彻没忍住笑出了声。后世史书怎么是让一个砸缸的人来书写?

    “毒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效仿吕后将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做成人彘?”骆宾王没想到武则天还干了这种事,真的假的?

    司马·砸缸·光:“……”他怎么就被贴上了砸缸的标签?多少年的老黄历了?

    真希望这事是谣传,他就可以站出来澄清了。

    【往期视频反复提及的一句是: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在于能够选贤任能,爱护百姓。

    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已经是大权在握,掌权期间,注重民生,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是基操。不同的是她编写农书,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若说在她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只能说她在积极努力的对百姓好,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还是那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哪里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呢?别的不多说,看看古代的人口数量就知道了。

    武则天广开言路,制造铜匦,功能类似我们现在的举报箱。

    求官、进谏、伸冤等等各种各样的信件都可以往铜匦里面投。武则天推崇佛教,制造铜匦放在宫门前的灵感来源很有可能就是百姓向佛祖许愿。

    此举有利也有弊,造成了酷吏的兴起。用刑过度,就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的发生。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有汉武帝时期的张汤,再者就是武则天时期的来俊臣。这两位非常出名,实至名归。】

    唐朝之前的众人翘首以盼,武则天编写的农书呢?天幕怎么不展示给大家看?

    好怀念之前抄录华佗医书的时候啊。

    【武则天还改善了科举制度,首创糊名法和武举,在提拔人才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只是可惜糊名法在当时并没有推广开来,直到北宋才真正得以应用。】

    【在古代,“士农工商”阶级分明。武则天出身寒门,掌权后规定凡是官员品阶达到了五品,就可以跻身士族。

    一时间,众多寒门子弟成为了士族。】

    魏明帝曹叡苦士族势大久矣,觉得武则天这个主意不错。扶植寒门,一步到位。正好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推行了,可以试试水。

    提拔寒门成士族,用以对抗旧士族,绝了。

    【武则天在成为皇帝之后,任用狄仁杰、张柬之、姚崇等名相,重用清官,严惩贪官污吏。

    神探狄仁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毕竟有不少相关的影视剧热播。

    以破案闻名的还有宋朝的包拯,但是包拯并没有当上丞相。别说是当丞相了,包拯只是代理三司使,都逃不过欧阳修的嘴碎。

    或许我们应该抛开对欧阳修的诗人滤镜。

    欧阳修嘴碎的对象不止是包拯,还有名将狄青,在写史书的时候代入对武则天的个人偏见捏造事实也就足不为奇了。

    编的太离谱,司马光都不愿意照抄了。】

    宋仁宗赵祯想到就是因为欧阳修吧啦吧啦,搞得包拯不愿意接受三司使的职务,他劝了包拯好久才让包拯答应,心中不快。

    这欧阳修没事嘴这么碎做什么?嫉妒,肯定是嫉妒。

    【接下来,来谈谈武则天执政期间的军事,她到底有没有丢失大量国土?是开疆拓土的功臣,还是丢失领土的罪人。】

    第97章

    【我们知道,华夏的版图状似一只鸡。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47年,唐朝击败了趴在鸡背上的薛延陀部落。

    薛延陀是个汗国名,不是一个人,不姓薛。

    李世民在鸡背上的大鼓包处设立了燕然都护府,领土大幅度扩张,扩张到什么程度呢?包括现今的外蒙古和大片俄罗斯的领土在内。之后往西,也就是鸡屁股的方向扩张,设立安西都护府。

    这个安西都护府早就设立了,只是在拿下薛延陀之后才开始发展壮大。

    到了唐高宗显庆二年,也就是公元656年,安西都护府的辖地扩展到最大,也就是鸡的屁股变的超级大了,比我们现在的新疆大得多。

    从汉朝开始,华夏实际控制的西部地区就比现在的新疆大,包含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全境。

    这个时候,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值,但是没有维持多久。唐高宗对新罗也就是鸡头部分作战的时候,鸡屁股被咬掉了一大块肉。

    唐高宗总章元年,也就是公元668年,终于拿下了整个鸡头(不包括鸡冠),但是鸡屁股没顾得上,掉了的肉没了就没了。

    没过多久,唐高宗咸亨三年,也就是公元672年,鸡屁股彻底没了,只剩下了鸡尾巴毛。到了唐高宗咸亨四年,也就是公元673年,夺回了一点鸡屁股,但是再也不复往日荣光。鸡屁股被啃得不成样子,鸡头也没保住。

    唐高宗打下了鸡头鸡屁股,又丢失了鸡头鸡屁股,甚至鸡背上的大鼓包也在不断缩小。

    公元683年,突厥攻陷了北方的定州、妫州、蔚州、丰州、岚州等数个州,也就是鸡背上鼓包的部分。这年年底,唐高宗李治驾崩。

    唐中宗和唐睿宗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鸡背上的鼓包彻底没了。

    到了武则天当皇帝的时期,领土没有进一步的缩小,反而开拓了不少。】

    天幕上的唐朝疆域地图随着天幕的解说变化着,但是现代的华夏疆域线清晰分明,看起来确实像一只鸡。

    天幕下的众人:“……”看饿了,中午吃鸡.吧。

    在他们看来,鸡不算是肉。

    【唐太宗时期到唐高宗前期,在作战方面是所向披靡,为什么到了唐高宗晚期就不行了呢?是武则天干政的原因吗?

    帝后同朝的时期是在唐高宗显庆五年,也就是公元660年以后。

    这段时间,李治主张对当时的高句丽作战,甚至想要亲征,被武则天和朝中的大臣们给劝住了。

    可见,主战派是李治。

    开疆拓土也好,丢失国土也罢,都应该算在李治的头上。没道理主战的是李治,打了胜仗就是李治的功劳,打了败仗就是武则天的锅。

    唐高宗晚期作战失利其实是因为当初打下江山的老将都不在了,新将领打仗不给力。

    汉武帝时期,“帝国双璧”尚在的时候,也是所向披靡,到了后期,能打的将领不在了,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得不偿失。】

    李世勣公元669年去世。

    苏定方公元667年去世。

    契苾何力公元677年去世。

    裴行俭公元682年去世。

    薛仁贵公元683年去世。

    天幕上罗列出了众位唐朝名将的逝世时间。

    看到自己死期的一众名将们绷不住了,有什么能够延长寿命的法子吗?天幕之前都是年号和公元纪年一起说的,所以他们能够看懂自己还剩多少阳寿。

    天幕下的君臣们不约而同地想到:难怪武则天要开设武举。

    汉武帝刘彻嫉妒了,不愧是开国的阵容,名将就是多。他若是有这些名将,必定灭亡匈奴。

    【老将们不在了,那就老将们的子孙顶上,但是子孙不肖。

    唐高宗咸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名将郭孝恪的儿子郭待封不听从薛仁贵的调遣,是唐军落败的主要原因,导致全军覆没,大片土地也丢了。

    这是薛仁贵打的唯一一次败仗,不是因为敌人太强,也不是因为自己打仗不行,而是猪队友拖后腿。

    再好的作战计划,猪队友不听,也无济于事。

    好比马谡失街亭,不听诸葛亮的,不听副将的,非要自己一意孤行,结果这一败,直接断送了兴复汉室的希望。

    郭孝恪向李世民献计,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又大败西突厥,生擒突厥王。但是生的儿子作战不行啊。】

    唐太宗李世民想到了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的事迹,李陵不愿意给李广利打下手,路博德也不愿意给李陵打下手。

    大非川之战的战败,李治有很大的责任,在人员调度上没有做好。

    李陵不愿意当运粮兵是因为自己是名将之后,且有能力独自领军。郭待封是名将之后,但是能力和李陵差太远了。

    郭孝恪捂脸,生出这种儿子,没脸见人了都。

    回去他就动用家法教训儿子。

    李勣和郭孝恪曾在窦建德手下,有着共患难的交情,没想到老友的儿子这么的没出息,都不知道怎么安慰了。

    想想自己的儿子,应该还行?

    【唐睿宗光宅元年,也就是公元684年,李世勣也就是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因罪被贬,心怀怨怼,用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当借口,起兵造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给平定了。

    可见李敬业的作战水平也是一言难尽啊,不过给叔父改姓倒是一步好棋,保留了李勣的血脉,没有因为李敬业的造反而被株连灭族。

    李勣原本不姓李,而是姓徐,因为功勋卓著,被赐国姓,改姓李。

    李勣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李敬业的父亲,死得早。次子李思文反对大侄子造反,被大侄子给抓住了。李敬业见叔父忠于武则天,就给叔父改姓武。原本是讽刺叔父,结果却是救了叔父一家。

    李敬业兵败之后,武则天不但放过了李思文,还让李思文接着姓武。】

    李勣的这张老脸也挂不住了,回家也不请家法了,直接杀孙子。

    【唐朝的开国元勋中,功绩最大的就是皇子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也是名将啊,他的子孙作战水平如何呢?

    唐睿宗垂拱四年,也就是公元688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摄政。这位比李敬业更有出息,不到一个月就被武则天给平定了。

    武则天更是趁此机会,杀了大量的宗室成员。

    李渊的后代,李世民的后代,李治的后代,凡是不是从武则天肚子里出来的,和武则天没有血缘关系的李唐宗室,几乎被武则天杀了个干净。

    剩下的姓李的,都是武则天的血脉。

    汉初,吕后摄政,群臣心有不满,但是隐忍不发,等吕后一死就全面反扑,把吕后的血脉杀了个干净,包括刘盈的儿子也全部被杀。

    武则天或许是吸取了吕雉的教训,所以即便是被迫退位,也能够安享晚年,被新皇帝恭敬地推上太上皇的位置。

    群臣想要兴复李唐江山,除了拥立武则天的血脉,没别的李唐宗室可以拥立了。】

    汉惠帝刘盈怪自己的母亲太强势了,但是拿母亲毫无办法。

    忤逆母亲是不可能的。

    吕后预知了后事,觉得让刘邦的儿子都娶吕氏的女儿并不保险,武则天真乃吾辈楷模。

    要不要学?能不能学?

    武则天有四个儿子,因为活得长,孙子不但多而且年长。

    她就刘盈一个儿子,孙子都还小。

    这要学武则天还是很困难的,而且太过于冒险了。

    所以,她还是多练练五禽戏吧。

    只要活得够长,再保佑儿子长寿,吕家就能逃过被清算的下场。

    唐太宗李世民气得脸都绿了,李贞是吧,比雉奴还年长一岁呢,不小了,是该重点照顾了,将来不能成为战神就别姓李了。

    冷静之后想了想,一个庶子废这么多心思做什么,干脆还是直接过继出去吧,省事。

    李世民决定重点培养三个嫡子的军事作战能力。

    唐高宗李治得知武则天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在犹豫要不要废后,到底要不要废后呢?

    没了皇后,谁来帮他处理政事?

    李弘现在看起来没病没灾的,难保监国后会像天幕说的那样积劳成疾一命呜呼,李贤品性不太好,都靠不住啊,难道指望李显和李旦?

    还是留着武则天吧,不能让李弘受累,只要李弘健康长寿,便可以改变未来。

    【翻开我们的初中历史课本,可以看到武则天的那一页写着武则天在位期间,“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还是十分严谨的,没有把唐中宗和唐睿宗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算进武则天的在位时间里面去。

    李显和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傀儡。

    唐高宗后期在持续性地丢失领土,直到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确实没有再继续丢失领土了,还收回了部分领土。

    这就是所谓的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但是丢失的那些领土没有再回来,武则天也只是收回了一小部分。】

    【回到最初的问题,说她丢失大量国土,主要指的应该就是丢失了鸡背上的鼓包,但那是从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开始丢的,算到她头上有失公允。

    说是开疆拓土的功臣,也言过其实,毕竟唐高宗时期和她当太后执政时期丢失的领土没有全部收回。】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可惜,如果李治打下的那些领土没有弄丢,那绝对会成为超越他的存在。

    千古一帝当有李治的姓名。

    第98章

    【武则天在位期间,曾与后突厥汗国和亲,较以往不同的是,这回不是送和亲公主去夷狄和亲,而是王子皇孙娶夷狄公主。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和亲”都是送公主去夷狄。和亲公主远在异国他乡,下场基本上都是十分悲惨的。

    和亲乌孙的刘细君,发明琵琶乐器弹奏以解思乡之情。老乌孙王死后,按当地习俗,她要嫁给老乌孙王的孙子军须靡。刘细君向汉武帝告状,得到的回复却是按当地习俗照做,在乌孙只活了五年。

    刘细君病逝,汉朝马不停蹄地又让解忧公主去和亲,嫁军须靡。军须靡死后,按习俗嫁新的乌孙王。

    “昭君出塞”耳熟能详,王昭君和亲匈奴,在老单于死后想要回到汉朝,但是被汉成帝拒绝了,命令她依从当地习俗,嫁给了老单于的儿子。

    和亲公主在异国他乡活得不如狗,祖国也只是把她们当成工具,没有当人看待。

    这种情况似乎在唐朝有所改善,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似乎在吐蕃地位挺高的。当时吐蕃有把脸蛋涂成红色的习俗,文成公主不喜欢这个习俗,让老公把这个习俗给禁了。

    老公去世之后,文成公主守寡三十多年不愿意回到唐朝。唐高宗曾派人去接,文成公主拒绝了。

    和亲公主在异国他乡过的怎么样,还是得看祖国的国力如何。】

    曾经当过质子的秦始皇嬴政感同身受,最有感触的当属他的父亲——嬴子楚。

    嬴异人和嬴子楚是同一个人,改名前和改名后的处境,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在异国他乡过的怎么样,不光要看祖国的国力如何,还要看祖国对身处异国他乡的孩子是否重视。

    汉高祖刘邦脸上挂不住了,如果不是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他汉朝无需向匈奴和亲、进贡。

    汉武帝刘彻有种被李二凤比下去的感觉。

    他汉朝的和亲公主遵循夷狄的风俗,唐朝的和亲公主不遵循夷狄的风俗,而是让夷狄为公主改变风俗。

    【和亲公主在夷狄过得那么惨,既然要和亲,为什么不让夷狄公主过来呢?

    有种说法是中原王朝的皇室重视血脉。这种说法在别的朝代或许说的通,但是在李唐王朝,本来就有一半夷狄血脉。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就是少数民族。

    说什么以父系为主,在现代,父母有一方是少数民族,大多数会让孩子上少数民族户口,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哪管什么父系母系。

    总结一句话,为了利益。

    让公主去和亲,无非是因为女人在古代地位低下,所以可以随意的当成工具使用,完成政治使命,而且所选的和亲公主也大多不是真正的公主,大多是宗室女,而且是罪人之后。

    这样身份的人被送去和亲,谁又会管她们的死活呢?】

    天幕上以刘细君和王昭君的身世举例,一个是罪臣之女,一个只是宫女。

    【后突厥可汗默啜认武则天为义母,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武则天的儿子,丞相张柬之反对,说和亲是自古以来都是公主嫁入夷狄,没有夷狄公主嫁过来的。

    张柬之因此被贬。

    武则天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去娶夷狄公主,而是让自己的侄孙武延秀去突厥迎娶公主,结果就被扣下了,给出的理由是和亲的人不是天子的儿子。

    为什么去接和亲公主要驸马亲自去接?历朝历代夷狄向中原王朝迎娶和亲公主的时候,驸马也亲自来接了吗?】

    天幕下有人想要将答案打在屏幕上,但是苦于找不到途径。

    蛮夷的王是派使者来接和亲公主的,没有亲自来接。

    【去接公主的是武延秀,如果是皇太子李显,很大可能也会被扣下。因为突厥这个时候还没有被武则天打服,随时都会反扑。

    武延秀被扣,武则天派人攻打突厥,把人救回来了。

    之后默啜又派使者来为女儿求亲,这回不嫁武则天的儿子了,而是要嫁武则天的孙子。默啜这次心满意足,为了感谢武则天应下这门亲事,送了一千匹马和其他物品当嫁妆。

    唐朝开了先例,是由夷狄公主嫁过来的和亲在唐朝比较普遍,在这之后武则天的曾孙和回纥和亲也是娶夷狄公主。】

    汉武帝刘彻想到祖辈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就火大,什么和亲?分明是弱势的一方送女人送金钱去求和。

    和亲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名声好听点罢了。

    【武则天虚岁十四岁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三十二岁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六十一岁成为皇太后,六十七岁登基称帝,七十五岁的时候想明白了皇位该传给侄子还是亲儿子,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武则天七十五岁以后开始宠幸面首,七十六岁的时候建后宫控鹤府,专门收纳男侍,不是一两个,而是四十多个,都有品阶。七十七岁的时候改控鹤府为奉宸府,七十八岁的时候为了男宠张易之兄弟杀了自己的亲孙子。】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七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701年,杀自己的亲孙子李重润,亲孙女永泰公主李仙蕙,以及侄孙武延基。

    但是永泰公主的墓葬出土的墓碑写着永泰公主的死因是难产而亡。专家对永泰公主的骨盆进行测量,得出结果,永泰公主的骨盆很小,生孩子确实会难产。

    可见永泰公主并不是武则天杀的。

    既然《新唐书》记载的永泰公主的死因不可信,那么就有理由怀疑武则天也并没有杀自己的亲孙子李重润和侄孙武延基,至少不应该是以私底下议论张易之兄弟的理由杀。】

    天幕上出现了永泰公主的墓道。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字有可能造假,但是现代医学可以让死人开口说话。

    或许随着墓葬的挖掘,历史的真相能够浮出水面。

    当然考古学家不是曹操的摸金校尉,每次掘坟都是保护性挖掘,将那些被盗墓贼盗得不成样子的坟墓保护起来。

    现代的技术还不能够完美的保护埋在地底下的文物,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破坏就是个惨痛的教训。

    什么时候兵马俑的色彩出土后能够保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杨梅能够保鲜,所有出土的文物都能完美保存,就能够放心大胆地挖坟了,见识见识老祖宗的智慧,看看秦始皇陵的日月星河。

    咳咳,是探索古文明,寻求被掩埋的历史真相。

    好比高铁的速度比火车快,在没有花大价钱做防冻措施的情况下,遇到极端的冰雪天气还是要火车的车头来拉。

    永远不要低估老祖宗的智慧。】

    天幕下的众人都傻了,真相真的有那么重要,至于挖坟?这可真是大孝子。

    随着天幕的解说,天幕上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画面。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的杨梅都展现在了众人眼前,以及现代的铁路交通工具。

    秦始皇嬴政看到了铁轨。

    他曾经造了木轨,以方便运输,没有想到后世将木轨换成了铁轨,在速度上和载客量上十分的惊人。

    这样的技术多少年以后得以实现?

    【武则天建立“后宫”控鹤府的时候,已经是七十五岁往上了,奉宸府的那些人,当真是男宠吗?

    控鹤府改名奉宸府,分左控鹤与右控鹤。张易之统领左控鹤二十人,张昌宗统领右控鹤二十人。

    奉宸府中还有执掌兵部、吏部、中书的官员,以及第一位武状元员半千,因诗杀亲的宋之问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吏部侍郎这个官职在武则天当上皇帝过后,被武则天改成了天官侍郎,中宗第二次当上皇帝后把天官侍郎改回了吏部侍郎。

    而奉宸府的人中,就有天官侍郎。

    奉宸府中的人大多都是有才学的文人,这些人都是武则天的男宠?

    武则天在退位后,唐中宗李显尊武则天为太上皇。但是武则天坚持要去皇帝位,要求作为皇后,和唐高宗李治死同穴。

    李治和武则天,很可能不仅仅只是政治盟友,还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在古代,皇帝和皇后死亡的时间不一样,所以皇帝和皇后通常是以同茔异穴的方式合葬。唐高宗李治死的比武则天早,早就下葬了,地宫也早就封闭了,墓都封了。李显要完成母亲的遗愿,就要重新打开李治的乾陵,而不是另起新坟。

    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打开了李治的乾陵,将母亲武则天和父亲李治同穴合葬。

    李重润和李仙蕙是李显的亲生儿女,而且李重润是李显的嫡长子。

    如果武则天是以得罪男宠这种荒诞的理由杀了李显的儿女,不会激起李显的怨恨吗?

    满朝文武都反对重开李治的乾陵,李显完全有理由不满足武则天的遗愿,但他还是照做了。】

    唐高宗李治:“……”李显真的是……孝死爹了。

    他如果想和武则天“生同衾,死同穴”,绝对会在临终前写下遗诏,要求先不要封墓,等到武则天去世与他同穴而葬之后再封墓。

    没写这种遗诏,默认皇后另建新坟。

    武则天深感欣慰,有一点她没有看错,李显虽然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但却是个大孝子,即便是她的遗诏,也一丝不苟地遵从照办。

    【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99章

    扶苏和张良早上看完天幕盘点,就准备出发去咸阳了。

    项伯这个时候才知道扶苏的身份。

    “贤弟,你这就不厚道了,怎么现在才告诉我呀?”项伯把张良拉到了一边,私底下抱怨。

    张良解释:“我也是昨晚才知道。”

    “骗鬼去吧,你昨晚才知道,今天就跟着荷华,咳,跟着太子殿下回咸阳,还瞒我到现在,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什么身份?”项伯压根不信张良说的。

    张良甩给了项伯一张通缉令。

    项伯拿起通缉令一看,气得跳脚,好啊,张良得到了始皇帝的特赦,成为无罪之身,而他项伯现在还是死囚犯呢!

    张良说道:“现在认清自己的身份了吗?”

    项伯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讨好地道:“贤弟,子房先生,你是太子殿下的老师,和他说说情成不?”

    张良心里憋着笑:“这怕是不行。”

    项伯还待再求,那边蒙毅喊道:“张先生,项老哥,上车了。”

    原本张良都被太子殿下给请上车了,硬生生地被死活不愿意上车的项伯给拉了下来,躲到一边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悄悄话。

    太子殿下竟然还默许了。

    这要是让项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搞得张良改变了主意,不愿意出山了可如何是好?

    他看了一眼老神自在的太子殿下,真是一点都不担心啊。

    项伯:“……”他就不走了吧。

    张良是去当太子太师的,他是去监牢里等待问斩的。

    此时不逃更待何时?

    项伯刚有所行动,就被张良抓了个正着,那只手跟铁箍似得,让他挣脱不开。

    看起来文文弱弱,咋力气这么大呢?

    项伯忍不住说道:“兄弟,你这也太不厚道了,不替我求情也就罢了,还要亲自擒拿我。”

    张良笑道:“兄长说的是什么话,这泼天的富贵怎么能少了你啊,跟我一起上车吧。”

    项伯疑惑地将手中的通缉令递过去:“那这……”

    张良接过文书撕开了,说道:“走吧,再耽搁下去他们该等急了。”旧通缉令而已,如同废弃的竹简一般。

    项伯看得呆了。

    到了车上,项伯还有些迷糊,问道:“你就这么把我的通缉令给撕了,会不会连累自己?”是他狭隘了,还以为张良要擒拿他。

    张良说道:“无碍。”

    项伯感动得热泪盈眶,说道:“我能有你这样的兄弟,死而无憾了。”

    张良尴尬地咳了一声,说道:“你要谢的人不是我,应该谢谢萧何和太子殿下。”

    项伯:“???”

    张良说道:“秦法严苛,右相萧何修改了律法。你犯下的事,按旧律是死罪,但是按修改后的新律,没有这么严重。太子殿下将你保下了,给了你戴罪立功的机会。”

    项伯听明白了。

    扶苏来下邳的时候是坐在马车里的,如今请出了张良,就把自己的车驾让给张良了,自己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方,那是意气风发。

    心愿达成,不虚此行啊。

    沿街的百姓们热情相送,祝贺太子殿下成功求得大贤出山。

    这排场,可大了。

    张良坐在马车中,对未来充满着期待,秦朝将由他来改变。

    这天下午,众人期待着天幕再度出现异像,但是等到晚上都是无事发生,看来要到明天才能见着天幕异像出现了。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在众人的期待中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名相系列》。

    众人十分欣喜,终于又到了名相系列盘点了,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明朝的君臣们十分期待,会是张居正吗?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名相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人物是唐朝名相狄仁杰。】

    【说起狄仁杰,相信能够勾起大家久远的记忆,想起十几年前风靡全网的这句:“元芳,你怎么看?”

    在我们的印象中,狄仁杰是和包拯、宋慈一样的断案高手,而不是名相。

    包拯和宋慈的官场失意,让我们很难相信一个查案的,能够做到丞相这样的高官。】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问道:“怀英啊,元芳是谁?”

    狄仁杰回答道:“臣不知。”

    【狄仁杰出身寒门,二十多岁时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高中,当了一名小官。进士需要考诗赋,不是背前人的诗词名句,而是自己作诗。

    或许诗赋是狄仁杰的短板,所以果断地选了明经科的科举考试。

    古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明经科容易考,三十岁才考上算老的了;进士科难考,五十岁能考上都算是年轻的。

    根据难易程度,通过明经科高中的很难有官当,即便能当上官也是品阶极低的小官,通常是地方上的官员;而通过进士科高中的一般都会授予高官,而且是朝廷中央官员。

    也就是说,明经科虽然容易考,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报考。】

    想当大官,只考进士科,一把年纪才考上,有个官当的人们绷不住了,回去就教育不肖子孙,不要死盯着进士及第这一个目标,明经科考试也是一条路子。

    只要入了官场,就有升迁的希望。

    有父辈在朝中撑腰,还怕不能够升迁吗?同朝为官,多少也能护着点。

    但考不上,那就没办法了。

    这只是适应比较笨的后辈的当官之路,有点学习天赋的孩子还是老老实实考进士科吧。

    【当时的宰相是阎立本,有一次负责到地方上考核官吏,见到狄仁杰之后惊叹:“此子异于常人。”他要把狄仁杰画下来。

    阎立本是一位画家。

    华夏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就是阎立本的作品。他是负责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的,狄仁杰不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能有他画肖像是十分难得的。

    有了阎立本的推荐,狄仁杰得到了提拔,之后官途顺畅,步步高升。但是因为起点低,所以升的慢。到了唐高宗仪凤年间,也就是狄仁杰四十七八岁的时候升任大理寺丞,从六品上官员。】

    天幕上出现了提到的《步辇图》,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肖像。停留的时间不算短,能够让观众们都看清楚。

    《步辇图》上有乾隆的印章。

    唐高宗李治问道:“阎爱卿,那画上是你的私人印章?怎么不是你名字?”

    那红红的一坨出现在画上还是十分显眼的。

    阎立本仔细地看了看印章的字,回答道:“那不是臣的印章,就连这幅画也不知道是不是臣的画作。”

    他有画过这幅画?难道是他未来画的?

    不管是不是他画的,反正他是不想看到自己的画作上留有别人的印章。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很简单,回家他就把所有画作都烧了,宁愿自己毁了,也要杜绝被后人糟蹋。

    既然不珍惜他的画作,那还是别要了。

    李治:“……哦。”说的也是,这幅画的真伪还有待商催。

    清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一眼就在图上看到了弘历的印章,那火气是噌噌噌地往上涨,“这个逆子!”他收藏的名画啊啊啊啊被弘历给毁了,真糟心。

    亏他保存的那么好,真是心痛。

    好在现在弘历才十来岁的年纪,还能掰正过来,先打一顿狠的吧,让这小子涨涨教训,看以后还敢不敢糟蹋他的珍藏。

    不行,他的宝贝将来都得带进坟墓里去,一件都不给弘历留。

    天幕上还在展示名画。

    爱新觉罗·胤禛越看越是心痛,等不及天幕盘点结束再揍儿子了,现在就派人将四阿哥弘历给抓来打一顿。

    被打的少年弘历整个人都被打懵了。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以后挨打的地方还多着呢,都在等着他。

    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得意洋洋地想到,华夏十大传世名画中有他盖章的有:《五牛图》、《富春山居图》、《韩熙载夜宴图》,包括《步辇图》在内。有他提诗的有《千里江山图》,都是他收藏的宝贝。

    他的东西,他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大理寺丞的职责是负责司法案件的复审。

    当时积压了大量的案件,狄仁杰在一年内都给处理完了,没有一桩案子是冤假错案。比较直观的数据是,狄仁杰在这一年里处理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人喊冤上告。

    很快,狄仁杰改任侍御史,负责办案去了。

    但是这个官没有当多久,一年都不到就改任度支郎中,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类似出纳的工作,工作内容就和断案完全不沾边了。

    往后的工作内容就更和断案没什么关系了。】

    【狄仁杰在后世以断案如神而闻名,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一辈子都在断案,但是他真正负责断案的工作年限不到两年,就是在担任大理寺丞和侍御史的时候。

    一万七千人啊,我们以为断案是他的主业,其实只是他的副业,而且是没干多久的工作。】

    狄·一辈子都在断案·仁杰:“……”万万没有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在后世出名。

    他被称为名相,不会也是因为断案吧?

    南宋

    宋慈看到涉及一万七千人时感叹:狄公虽然没有一辈子都在断案,但是一年断的案子,比他一辈子断的案子都多啊。

    他只处理两百多案犯,就用了八个月。

    第100章

    【唐睿宗垂拱二年,也就是公元686年,狄仁杰五十七岁的时候,外放为宁州刺史。

    在唐朝,上州的刺史、中州的刺史以及下州的刺史,官员品级不一样。

    宁州是上州,品级高。

    唐朝时期外放官员,也就是让京官到地方上去体察民情,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但是宁州刺史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它虽然不在京师属于地方,但是不算地方官员,依旧是属于京官。

    因为宁州这个地方,距离京师太近了,在京师的北边一点点。

    打个比方,同在京师的学校读书住宿,放假的时候坐公交车,家住宁州的同学能比家住京师的同学先到家。】

    天幕上出现了一张地图,上面标注了各个州的区域。

    两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坐着小车从京师的某个学院,分道扬镳,各回各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天幕所说的情景。

    唐太宗李世民说道:“去把青雀和雉奴也叫来一起观看。”

    李承乾不乐意了,看到内侍领命去了,嘟囔道:“青雀也就罢了,雉奴才五岁,能看得懂吗?”

    李世民指着天幕上的卡通形象,说道:“你看,多幼稚,正适合雉奴这个年龄段观看。”

    李承乾:“……”是挺幼稚的。

    李世民想到之前天幕所说的画家阎立本,本就是他秦王府的人,后来在朝中为官,是他本朝的官员,眼前一亮,看向阎立本,说道:“阎爱卿,天幕上那种风格的画,你能画吗?”

    画给雉奴看。

    若不是天幕之前提到了阎立本擅长丹青,他还想不到这一点。

    阎立本:“……臣尽力一试。”

    这种风格的画他从来没有画过,但是不能直接扫了陛下的兴。

    李世民听到耳中就是能画的意思。

    他正苦恼要怎么教育儿子学习兵法军事这种深奥的知识,若是用孩子喜欢的画风将这些知识点画下来,图文结合,应该容易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五岁就可以学习军事了。

    李世民想起了天幕之前的盘点,天幕上出现了两个小人互相抛玉玺的动作,十分的滑稽可以笑。

    加强嫡子们的军事知识至关重要。

    若是画的画能做成动态的,则可以更直观地将典型的战役展现给儿子们观看,更有利于学习。

    现在就等阎立本的画作了。

    观音婢一开始也和高明一样的想法,认为皇帝在胡闹,怎么让个五岁的孩子过来,若是哭闹怎么办?

    在看到李世民所指的画面后明白了,这确实能够吸引稚童观看。

    【唐太宗时期,万邦来朝。

    少数民族在朝中当官的特别多,京师以及京师附近都住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群众。到了唐高宗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就更多了。

    狄仁杰到任之后干的非常出色,安抚少数民族部落,民族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这不是假大空的夸赞,而是从民众的反应看出来的。

    百姓们给他立碑,称颂褒扬他的政绩。

    狄仁杰由于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负责监察官员的御史就向朝廷推荐。

    狄仁杰再次升官,成了工部侍郎,当时是叫冬官侍郎。】

    【虽然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时干的不错,得到了御史的推荐。但是京官外放为地方刺史,一般都是受到了排挤,贬谪。

    张柬之因为反对突厥王的女儿嫁过来和亲,被贬,先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合州还属于上州,蜀州就不是了。杜牧也曾被贬为黄州刺史。

    两人都是京官,在地方上担任刺史都是被贬。

    狄仁杰如果不是干的很好,又恰好御史巡查到宁州,愿意推荐狄仁杰,那么狄仁杰的官途也就这样了。

    除非他给京官送礼,打好关系,那么三年任满之后等待他的就是再调到别的地方为官,难以再做回京官。】

    狄仁杰:“……”他意在肃清朝堂,不会带头干这种行贿的事情。

    在担任侍御史之时,他弹劾朝中有罪之人,即便圣上有意包庇,他都坚持要让其抵罪,以肃朝纲。

    想必是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吧。

    明清时期,一些不干净的官员们瑟瑟发抖,生怕自己的事情被抖落出来,天幕在瞎说什么大实话。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是言过其实。地方官员想往上爬,那得是一层一层地孝敬。

    当然也有没什么进取心,只想在地方上当土皇帝的。

    【狄仁杰在外放为宁州刺史之前的职位是度支郎中,兼朝散大夫。

    作者菌查到的度支郎中是从五品官,而宁州刺史,作为一个上州的刺史,官职品级怎么都不会比度支郎中低。

    而且宁州距离京师实在是太近了,宁州刺史也是京官的一种,所以这一次外放是去镀金去了,不是被贬。

    狄仁杰担任度支郎中时,临时担任过知顿使。

    知顿使一般是由皇帝信任的人担任,在皇帝出巡时安排皇帝的饮食起居。狄仁杰在担任知顿使的时候,巧言反驳并州长史李冲玄另开御道的建议,避免了非必要的扰民行为,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

    唐高宗李治对狄仁杰高度赞扬。

    这样的人才是要留在身边的,以便随时接受劝谏,以免行差踏错,怎么就把人外放呢?

    李旦怎么回事?

    【京官外放,远离朝堂,想再次回到中枢是不容易的。

    狄仁杰担任度支郎中的时候是在唐高宗调露元年,也就是公元679年。而他外放为宁州刺史的时候,是在唐睿宗垂拱二年,也就是公元686年,皇太后武则天摄政的时候。

    一朝天子一朝臣,狄仁杰曾是唐高宗的亲信,是唐高宗的人,所以被武则天给贬了。

    毕竟掌权后要换自己的人嘛,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把李渊留给他的丞相清理了一批,李治当上皇帝后把李世民留给他的丞相清理了一批,武则天掌权之后不也得排除异己吗?】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想起了过往,当年她这个伯乐和狄仁杰这匹千里马还未曾有过交集。狄仁杰真正入她的眼的时候,应该是那桩谋反案。

    朝中有人要狄仁杰死,是她给保下的。

    【当然了,武则天排除异己将狄仁杰外放,只是作者菌恶趣味的构想,当不得真。如果这是篇言情小说,绝对是要火葬场的。

    当初的我你爱答不理,还把我推开,现在的我你爱我至深。回想过往,你也有今天。

    但这并不是言情小说。

    这个时候狄仁杰在武则天眼里只是唐高宗李治的人,而将来狄仁杰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就如同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一般,无关爱情。

    《三国志》记载:赤壁惨败,曹操烧船而回时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资治通鉴》记载: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痛哭:“朝堂空矣。”

    嗯,在曹操和武则天眼里,能用的人才就只有郭嘉和狄仁杰。

    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帐下那么多人劝谏暂时不要南下,曹操不听。战败之后,说出这话,置其他人于何地啊。

    武周没有了狄仁杰,还有其他名相,还有满朝文武。武则天却说朝堂空了。】

    魏王曹操有点心虚,我不是,我没有。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十分担忧,狄仁杰比她年龄小,也走在了她前头?五禽戏得练起来啊。

    不管能不能延长寿命,求个安心。

    至于她排除异己将狄仁杰外放为宁州刺史,实乃无稽之谈,竟敢如此编排。

    【并不是所有的京官外放都是被贬,狄仁杰这次外放宁州刺史应该是去镀金去了。这不,狄仁杰因为政绩斐然,得人推荐,去之前是从五品度支郎中,回京当了冬官侍郎,正四品官,升官了。

    至于是宁州这个上州刺史官职高,还是冬官侍郎官职高,作者菌就不清楚了,可以肯定的是京官更好,哪怕官职较地方官低。

    观众朋友们有知道的可以打在屏幕上,将来会开弹幕,大家自由评论。】

    天幕下的众人听到会开放评论,十分的高兴,早就想和先贤对话了。

    秦始皇位面

    萧何这个丞相当的很有压力,朝廷藏书阁的藏书太丰富了,他还没有看完,完全就是现学现卖,再结合文吏抄录的自己将来的著作,这才勉强胜任。

    他很想和未来身处汉朝朝堂的自己对话,让未来的自己帮帮他,减轻一点他现在的压力。应该会帮吧?

    崖山

    陆秀夫和张世杰都期盼着,可早点开吧,时间不等人。

    他们迫切地想要请教先贤以及出色的后人,以他们现在的境地,要如何击退元军,恢复河山?

    宁死也不想成为元朝最低等的南人。

    虽然,南人是最有骨气的那一批人。

    【唐睿宗垂拱四年,也就是公元688年,狄仁杰作为中央官员,巡察地方事务,担任江南巡抚使,下令烧了江南一千七百多所滥建的祠庙,也就是祀典的祠庙。

    只留下了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四所。

    祠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里面有可供演出的戏台。戏台嘛,唱戏娱乐用的,不在祀典的祠庙被称作淫祠就很好理解了。

    咳,别想歪,这个“淫”是指非正统、多余的意思。

    朝廷担心这些民间自发建的祠庙惑乱人心,于是就取缔,而这个也必须要有朝廷的人干预才能办到。

    古代讲究宗族,族里的人都去祠庙祭祀跪拜,你不去拜不就合群吗?以后还怎么在族中生存?你身为族中之人,敢说不吗?你不但得拜,还得心甘情愿地拜。说是惑乱人心,一点也不为过。

    官府前来干预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别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