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年代文里随娘改嫁养娃 > 第73章 晋江独家
面对困难, 江晓月早有准备。
去年,她就叮嘱妈妈储备了一些干货、豆类和咸菜。那是从集市上买来的, 都是耐放不怕霉变的。
本来,还想多买一点粮食。
可城里的口粮是定量供应的, 集市上也不多见。她上大学之后, 粮油关系就转到了学校, 夏爹爹的定量在部队上,家里就剩下妈妈和三个弟弟, 节省着也够吃。
外婆家里也不例外, 能买的东西都买了。
储藏间和床底下摆满了瓶瓶罐罐, 阁楼上也挂着竹篮子,装的都是吃的。因为在城里, 可买的东西很少, 那些海带、虾皮、紫菜倒是很常见, 也不需要粮票,就买了几大包。还有罐装的黄酒是用粮食做的, 可以填肚子, 就存了好些。
大外婆家也拿出积蓄,攒了一屋子东西。小外婆和小外公都在食品加工厂做事,也买了一些点心储备着。
太公和太婆一看这架势,就想到了灾荒年景。
都活到这个岁数了,什么大风大浪没经历过啊?娇娇不凡,他们是晓得的,是不是预测到了什么?
一问起来, 江晓月却笑而不语。
这尚未发生的事儿做好准备就行,不要吓着老人家。
江晓月的努力不但改变了自家,还影响到了周围的人。
钟建军默默地关注着。
他看到江晓月所做的努力,也暗自佩服。
记得去年秋天,江晓月碰到他主动提了一句。
“哎,跟你妈妈说说,多买点吃的存起来,要顶放的……”
“唔……”
钟建军不晓得江晓月为何跟他说这些?可他知道这一定有用。他回到家就跟妈妈说了,妈妈虽然感到莫名其妙,可长期的战斗生活经验告诉她,存点东西准没错。
在妈妈面前,钟建军并未提到江晓月。
这是他心底的一个秘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江晓月就走进了他的心里。他小心珍藏着,默默关注着,不敢言语,生怕别人发现了。
那种关注,无时无刻。
每天他都想看到晓月,即便不说话,瞧那么一眼就足够了。可晓月上学去了,回来的日子屈指可数,想见一面可不容易。
好在有夏奕宁这个小喇叭,没有他不晓得的事。夏奕宁跟他说的,他都记在了心里,他不敢评说,两只耳朵却竖着。
一到星期天,他就盼着晓月回来。
他在楼前等着,等着跟晓月碰面。可晓月回来了,他却不敢去夏叔叔家玩,怕迎头撞见了。其实他想跟晓月说话,却鼓不起勇气。这种羞涩,这种憧憬,让他变得安静起来,再也不复往昔的顽皮了。
孙桂花发现了儿子的变化。
就跟丈夫说“老钟,看看建军真是长大了,有大人样了!”
“是啊,小时候那么顽皮好动,忽然就安静起来了……”
钟劲松看着儿子的变化,喜在心里。
家里的老大和老二都参军入伍了,老三也得留在部队上,在眼皮子底下看着。对钟家来说参军是光荣传统,他是军人,儿子也是好汉,这就是钟家的门风。
就像对危险有着某种预知,部队上的家属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这是解放前,在艰苦环境下形成的条件反射。即便部队上是供给制,不用自家操一点心,也不能放松警惕。
这些日子,家属们都没闲着。
养蘑菇的,种菜的,养鸡养鸭的,建设着自己的小家庭。看到院子东边的那块空地,就开垦出来,种上了青菜。
江采莲家没掺和这些。
夏春望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对政策研究得也很透彻,即便晓月跟他提过菜地的事,也不想凑这个热闹。
不过,江晓月的盆栽倒是很成功。
家里的阳台上,绿油油的一片。棚子顶上,也摆满了盆盆罐罐。别小看了盆栽,看着不起眼,却足够一家人吃的。
江采莲也注意到了,家里种啥长啥,即便忘了浇水也不受影响。
“春旺,这盆栽咋长得这么旺啊?”
“是啊,可能是种子好吧……”
夏春望也有点奇怪。
跟菜地比起来,家里的盆栽更旺一些。
殊不知,盆栽长得这么好,跟江晓月润了种子有关。这是她的小秘密,润过的种子播下去,那苗苗一定长得很好,也很快。
看看外婆家,也是绿茵茵的一片。
外婆家人口多,食量也大。
天井里种满了,就挪到了晾台上。浇菜是一大问题,要提着水桶爬上爬下,可为了吃的,再苦再累也不觉得。
江瑞丰一下班,,就忙着除草施肥。
还跟江采文说“采文,浇水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江采文乐呵呵地答应了。
他家里三个娃娃,种这么多菜不都是为了小将们?
一恍,半年过去了。
市面上的物资供应越发紧张,从粮食到日用品都是凭票供应,即便有钱也买不到多少东西。
困难时期来到了,国家政策也做了调整。
头脑发热过后,从上到下都冷静下来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对城市人口开始精简,从而减轻农业负担。对日用品短缺情况,也想办法解决,还发了通知要求重视小商品生产,扩大供应,丰富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注释1)
在困难条件下,高校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粮油供应都是优先的。
可即便如此,也大不如从前。
江晓月在学校里,清汤寡水的没啥油水,饿得特别快。晚上,躺在床上不想动弹,肚子里咕噜咕噜地直叫。这时候,她就闭着眼睛冥想,还借机跑到空间里,那气场很养人,呆一会儿就不觉得饿了。
江瑞丰牵挂着晓月,经常送一点菜团子过去。
这是自家做的,用青菜和杂面搅在一起,上锅一蒸,味道还可以。
这时候,江瑞丰才明白晓月当初催促的原因。心说,亏得提前做了准备,放在现在想弄也来不及了。
要说,晓月真是个宝啊!
这些年帮家里避开了多少危险?
远的不说,就五七年那会儿,只要屁股坐歪了就没好果子吃。看看学校里,就揪出了一批落后分子,去干校参加劳动学习去了。
江瑞丰小心呵护着,就像小时候那样。
夏春望和江采莲也挂念着女儿。
每逢星期天,晓月回来了,就想着法子弄点吃的,改善一下。
江晓月悄悄地说“姆妈,家里存的那点东西要精打细算,不能一下子都吃光了,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听到这个,江采莲心里咯噔一下。
到底有多困难?她和春望都想象不出,可扎紧腰带是必须的。
这一节省不当紧,夏春望就省下来一点给孩子们吃,说三个小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多吃点。
江采莲哪里忍心?
就劝道“春望,你吃吧,家里还有呢!”
“采莲,我不饿……”
夏春望拍拍肚子,笑着说道。
他听晓月说过自然灾害要持续三年,粮食大面积减产、绝收所造成的损害巨大,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现在不过是刚刚开始。
他是个成年人,紧紧腰带就挺过去了,说什么也不能亏着孩子。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一九六零年的下半年,城里的粮食越发紧张。
国家从外地紧急调运了一批粮食,维持着城市运转。街道办的食品加工厂,因为粮油短缺不得不停产了,虽然只是暂时的,也表明了目前的困境。
这还不算完,到了七月中苏关系发生突变。北方邻国撕毁了合同,撤走了全部专家,国内工业遭到了严重打击。
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发展的步伐并未停止。
公路桥梁、大会堂、体育场、火车站相继建成,还在东北发现了大型油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紧接着,刘家峡、青龙峡水电站截流成功了,自主建造的远洋级万吨货轮下水了,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了。(注释2)
这是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值得每一位国民骄傲。
国内鼓足干劲搞建设,海外敌对势力对新政权的围剿却从未停歇过。
一九五九年三月中旬,西南高原地带发生了武装叛乱。虽然很快就平定下去了,可不法分子在米帝的庇护下逃到了海外,隐患也残留下来。
新中国建立后有多艰难?
在这种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思想工作不抓不行。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人,思想觉悟特别高,特别能吃苦,就在于此。
江晓月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就像无数青年男女那样,她与国家同甘共苦一起走过。
最困难的一年过去了。
到了一九六一年的秋天,秋粮取得了大丰收。
这大大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同时,国家也进口了大批粮食,解决温饱问题。经过两年的磨砺,教训是深刻的。从那以后,粮食问题被提到了战略高度,由于国家控制着合理调配,再也未出现过饥荒。
就在这年夏天,豆豆和钟建军参加了高考。
豆豆考上了申城大学,被物理专业录用了。他才十六岁,被视为天才。可豆豆明白如果没有外公自小教导,没有姐姐在后面督促着,他是拿不到这个成绩的。
钟建军报考了军校。
他身体素质好,思想品德好,审核通过后,被解放军军事学院录取了,也就是当年的华东军政大学。他刚满十九岁,身材挺拔,十分英俊,虽然有点瘦,可精神状态很好,在大院里很惹眼。
临走前,钟建军等在家属楼下。
看到江晓月出来,就鼓起勇气塞给她一封信。
江晓月脸一红,接过信就跑回家去了。
她躲在房间里,拆开信件,心咚咚直跳。
这是一封告白信,那圆圆脸的称呼让她想起了小时候。她跟钟建军认识了那么多年,终于捅破了那层纸。
江晓月满心欢喜。
无论是在书里,还是在现实中,钟建军都是那个调皮捣蛋的铁头哥哥,对她有点意思。而她呢,经过了无尽的等待,两颗心终于碰到了一起。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
困难时期就要过去了,美好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晋江独家,谢绝转载)
作者有话要说捉虫~
卡文了,更晚了~
抱歉哈~
注释1来自百科知识
注释2来自百科知识